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根本不存在所谓引力波,怎能观测验证引力波波动性?!

已有 1772 次阅读 2019-5-11 15:37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根本不存在所谓引力波,怎能观测验证引力波波动性?!

还应弄清楚:所谓“微引力透镜”,怎么能形成干涉?如何观测、验证任何“波”的“波动性”?!

 

近日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在了我国科学家与波兰西里西亚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研究,设计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观测、验证引力波波动性。

 

    本人在【科学网】有多篇博文,例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14818.html 已充分、具体论证:

只有能产生不同的能级,静止质量不=0的,电中性或带电粒子,能跃迁于不同的能级,而相应的大量粒子就分别集体表现为振动波或电磁波,并分别辐射出静止质量=0的声子或光子,经时空“相宇”的统计,得到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就是,也才是,统计几率的,声波、光波。

时空自旋力(即:3维空间的运动力+离心力)、电磁力(包括电力和磁力),的运动方程都能形成不同的能级;

各维弹性力的解,都是时空谐和函数,都表现为弦、膜,和相应维的振动态;

因而,相应的静止质量不=0的粒子就能,也才能,在其间跃迁,大量带电、电中性粒子的集团表现,才分别形成电磁波、振动波,

并分别发射静止质量=0的光子、声子;

2个基本粒子在强力作用下,结合为新的激发态粒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自发地产生相应的弱力,的作用下,辐射出能量=反应前后静止质量的相差值乘c^2的光子,转变为非激发态粒子

光子、声子时空“相宇”的统计,才分别形成光波、声波;

只有引力与其它各力不同,其运动方程(经典和相对论物理学),却都是:d^2r(3)/dt^2=km/r(3)^2,由其相应矢量方程的相应初始和边界矢量条件,v(3)0r(3)0,积分,就只能解得:其各维运动轨迹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的一支、抛物线),或其特例(圆、直线),而不可能形成任何不同的能级;

因此,引力,不可能产生任何静止质量=0的粒子,也不能形成任何波。

现有流行理论因不能区分引力与其它各力的矢量差别,而不能具体证明:“引力波”就是因为非惯性牵引运动变换引起时空弯曲,而放弃使用矢量,类比电磁力,所得到的“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中,实际是混进了电磁力的特性,因而,爱因斯坦仍能由柱面坐标得到波动解,但他仍未放弃那是“更多东西”的观点;但因放弃使用矢量,并未能区分引力与其他各力的不同,而不能具体证明;因而使现有流行观点至今仍认定根本不是“引力波”的东西为“引力波”。

LIGO和VIRGO采用的激光干涉仪原理设计想探测所谓“引力波”的灵敏设备,确实已接收到共4次大范围的微弱振动信号的波形,就宣称它们是黑洞或中子星合并减少的静止质量能形成的引力波

这几次闹剧却引起这种国际流行笑话至今仍不断上演。

他们没有任何根据,能表明所测到的,是所谓“引力波”;只是第1次和第3次,具体地说:他们所测到的波形有分别为约0.几毫秒(ms)的一段与他们所设想双黑洞合并减少的静止质量,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出的波形相符,就宣称它们都是双黑洞或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所谓引力波

不管用什么模型,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出的所谓“波”,都只能是,其中混进了“电磁场特性”的“更多东西”。

 而双黑洞或中子星等合并减少的质量,按照相对论,都只能是其中的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反应、演变,前后,其静止质量乘c^2的差值,所释放的,大量频率的,并经数十亿光年,显著红移后的,光波

它们 组合并经显著红移了的波形怎么可能仅由0.几毫秒(ms)的一段波形就能判定?

可见,他们此前宣称共4次测得的,既根本不可能是引力波,又完全不可能是黑洞或中子星合并必然产生的大量频率,且经显著红移后的光波。

在2017年8月17日的那次事件中,中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射线、紫外和射电波等波段开展观测,确认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的长蛇座内NGC4993星系的信号,确可肯定的只能是:来自该星系的“光波”,没有任何根据说明它是“引力波”。

所有信号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所在介质中的光速,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的那个信号却比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伽马射线暴信号早到了2秒,怎么会来自同一来源?怎么是“引力波”?!

     因此,LIGO这次测得的,可能仍然只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某种作用产生的结果,恰巧 比来自长蛇座内NGC4993星系的“光波”信号早到2秒,而被国际流行“引力波”专家们误解为得到了他们一直孜孜以求,而实际并不存在的“引力波”至宝。又闹的一次大笑话。

    既然根本不存在所谓“引力波”,又怎能观测、验证“引力波波动性”?!

所谓“引力透镜”只是:因物体对光子的引力使其运动方向转向自己的质量中心的特性,而使其附近另一物体所发送或反射的光受到聚焦而亮度增大的效应。

所谓“微引力透镜”,并非引力微弱,而是:遥远星体A对其附近另一星体B间的距离与星体A距观测点的距离之比很微小,的“引力透镜”效应。

对于遥远恒星的这种“微引力透镜”效应,其亮度的增大,甚至可达千倍。

对于例如银河系外这类遥远的,恒星的行星,因其与恒星的距离与该恒星距观测点的距离之比很微小,或在恒星(都有足够亮度)附近(例如:3AU)亮度微弱的褐矮星,从地球上就不可能直接观测到。

以前,利用行星转到恒星前面造成阴影,可以观测到它们,但当距恒星较远(例如:木星与地球间距离)就观测不到。

   而利用该处已知星体的“微引力透镜”效应,就能够观测到它们。

利用多种频率光的,多个观测点微引力透镜的“视差”效应,还可计算被测星体的质量、与该已知星体间的距离,等有关特性

    还应弄清楚:所谓“微引力透镜”,怎么能形成干涉?如何观测、验证任何“波”的“波动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78400.html

上一篇:真会玩,日本“妻子机器人”上市,1小时被抢空
下一篇:美航母威逼波斯湾却发现水下异常全速后撤才逃过一劫
收藏 IP: 111.194.1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