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充满智慧”自行组控的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

已有 2367 次阅读 2018-11-10 21:16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充满智慧”自行组控的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

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隆重开幕了,除了一众“大国重器”赚足眼球以外,近些年风头正劲的无人装备,曝光率也是出奇的高。无人隐形战机、无人预警机、物流无人机、无人战车以及无人艇,造型上科技感十足、功能上百花齐放的各类无人装备令人目不暇接。

据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已经完成5架无人机编队侦察的试验,理论上最大可以组成20架无人机编队。

2018-11-07 11:27:18 来源:参考军事 

但是更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无人装备可能还必须要“脑子更灵光”——即智能化。中国电科展台上的“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展板上是这样介绍该系统的——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是一款完全分布式、高度自动化、智能的空基无人集群侦察作战系统,通过为携带光电侦察载荷的微型无人机加装集群飞行管理平台,使其能够根据任务设定自主完成序贯起飞、编队集结与保持、区域协同搜索、运动目标协同跟踪、快速俯冲抵近等侦察作战任务,还能通过智能的任务分配和高效的机间协同,大幅提升空中侦察作战效率,降低费效比。

无人机蜂群战术首先是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其实早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就从动物身上学习到一个技能——集群作战可以发挥出远超个体累加的战斗力。大量无人机编组、集中使用的战场优势是明显的,无论用于侦察还是作战,特别是一群有组织、有智慧的“蜂群”。

据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已经完成5架无人机编队侦察的试验,理论上最大可以组成20架无人机编队。

该系统能“聪明”到何种程度?据技术人员介绍,例如5架无人机的编队侦察任务,只需在控制台输入4点经纬度以及任务设定,5架无人机就可以实现自主组网编队,组网时间小于10秒。当飞临任务区域后,5架无人机会自主分配各自任务并开始协同工作,侦察得到的高清视频画面会实时传回控制台,在这期间,5架无人机是实时互联并极其高效地开展协同作战,并没有重复浪费的忧虑。

完成任务后,5架无人机会自主返回,并依据各自状态智能选择各架无人机的降落顺序,比如飞行状态不稳定的无人机可以优先降落。据技术人员透露,该系统多次试验以及演示,但是从未毁伤过1架无人机,能做到如此完美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智能化回收设计——比如在任务期间假如有1架无人机显示状态不好,那么其他4架会自动接过该架无人机的任务,以令其尽快返回。

这样的设定也令该系统成为一个“完全分布式”的系统——完整的无人机编队可以高效的协同工作,但是因为战损、故障以及其他任何意外损失掉部分无人机,剩下的无人机也会自主智能优化任务方案以实现目标,并不会对最终的任务造成致命影响。

据介绍,目前该系统仍专注于无人机蜂群侦察任务,但是未来“技能包”可能得到扩展。比如现在的侦察任务设定中就有快速俯冲抵近侦察可疑目标,如果在无人机上加载弹药,这样的动作完全可以转化为凌厉的攻击行动。另外,据介绍,该系统嫁接于更大型的无人机上也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这就为未来的无人战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美国防部长办公室发布的《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05-2030)》认为,在2025年左右,无人机将具备集群战场态势感知和认知能力,能够完全自主和自行组织作战。近年来,美军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试验和演示验证。名气较大的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实施的“小精灵”项目、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的“编群战术空间”计划以及美国海军研究局(ONR)开展的“低成本无人机蜂群技术”项目等。

未来的战场将是无人装备的天下,而更有军事专家断言,有人类介入的节点将成为整个作战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智能化程度将成为战争胜负天平中最重要的砝码。珠海航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型无人装备,以及在无人智能化技术领域的有益探索,将为中国打赢未来战争“埋下种子”。

请见附件(图)

“充满智慧”自行组控的微型侦察集群无人机系统(图).docx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45574.html

上一篇:时空电磁力及其所作功(续)
下一篇:时空电磁力及其所作功(再续)
收藏 IP: 123.114.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