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所谓发现“天使粒子”是根本错误的

已有 7925 次阅读 2017-7-21 22:34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都是根本错误的。

 所谓发现“天使粒子”是根本错误的

   2017721日出版的《科学》(相关链接)杂志报道:找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马约拉那费米子,从而结束了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一神秘粒子长达80年的漫长追寻。

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k Wilczek评价这项工作时说: 张首晟与团队设计了全新的体系, 并在实验中清晰地测量到马约拉那费米子,这真是一项里程碑的工作。

国际同行指出:发现马约拉那费米子是继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发现,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让量子计算成为现实。

   所谓“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

   其实,质量是一切物质本身固有的基本特性,光子、声子,虽然静止质量=0,却仍都有运动质量。

1962年发现当连续发生所谓对称性自发破缺,就会出现一些静止质量为零、自旋为零,的玻色子,所谓“戈德斯通(JGoldstone)粒子”。

这实际上,也正所谓“标准模型”本身缺陷,产生造成的错误。

但在1964年和1966年,希格斯(Higgs) 却提出一种最简单的场论模型,认为:

由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它与“一般有静止质量的粒子有3个极化方向”不同,只有两个与其动量方向垂直的横极化,而没有沿运动方向的纵极化。

而且,通常复标量场的两个实分量都是具有“非零的”静止质量。

当选取其中的一种特殊参数,定域 U(1)规范不变性的复标量场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使其U(1)规范不变性遭到破坏时,就使得原应为光子的粒子,出现了纵极化分量,静止质量不再是零。

而标量场的两个有静止质量的分量,就只剩了一个,由于对称性发生了自发破缺,标量场的一个分量转化为的零静止质量的戈德斯通玻色子的纵分量,而成为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标量场剩下的另一个有静止质量的分量就成为所谓的“希格斯粒子”,这种转换机制就是所谓的“希格斯机制,来解决拯救这个所谓“标准模型”的问题。

实际上,只有大量粒子统计形成的波才有所谓“横极化”,任何个别粒子,包括光子,都不存在所谓“横极化”。

因而,所谓“希格斯机制”就根本不可能成立,也不可能使光子产生静止质量,或使没有质量的粒子产生质量,也不会,因此,而产生那个必须找到才能挽救所谓“标准模型”的所谓希格斯粒子那样的东西。

更不能说它是一切粒子质量的来源。

而最近,却没有任何根据地,要把高能加速器产生的一种新粒子,“疑似”

为一切粒子质量来源的所谓“希格斯机制”所“产生”的所谓“希格斯粒子”,而且还授予“诺贝尔奖”,却完全不能具体说明:它是如何产生“质量”的。

   所谓“发现(引力子)”:

   由于非惯性(有相互作用力)牵引运动系有时空弯曲特性,欧基里得平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已不适用于时空各点。

爱因斯坦就不得不放弃矢量,采用曲线坐标直接表达时空各点的位置,并找到数学中已发展了的黎曼空间微分几何、张量运算作为工具,利用黎曼时空“度规张量”的各“元”作为参量,类比由库伦(Coulomb)静电定律转变到马克斯威尔(Maxwell)方程组的变换规律,建立相应的引力场方程,而创建了广义相对论。

用以处理一些按牛顿理论与实测结果显著偏离而长期未能解决的(例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或者分别按两种理论,其结果有显著差异,且可提出实测检验、比较的,精细天体运动引力问题 (例如;光子在引力作用下频率的红移和运动方向的偏折)

对于这些引力问题,后经实测检验,都表明:如果不计及时空的弯曲特性,都不能正确求得大时空范围内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运动规律。

以上3项实测检验就成为广义相对论的3大验证。

爱因斯坦也曾经由如此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得出过“存在引力波”的预言。

但是,不久就指出:“…,引力波并不存在,尽管在初级近似下它们的存在曾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这表明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波动场方程可以告诉我们更多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对我们的限制远多于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

然而,由于相对论存在未能区分各种力的不同多线矢的不同特性的严重不足,并未能正确分析到原“场方程”是:放弃矢量,类比由库伦(Coulomb)静电定律转变到马克斯威尔(Maxwell)方程组的变换规律,而导出的“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波动场方程”而混进了实为电磁力产生的“更多东西”。

而在193610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爱因斯坦安排的一个学术报告会演讲结束时,却无可奈何地总结道:“如果你们问我引力波是否存在,我必须回答:我不知道。但这是一个极为有趣的问题。”,既不能肯定,也并未否定,他“引力波并不存在”的观点。

因此,以致许多科学家,仍然以为引力波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

实际上,按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的具体分析:由库伦(Coulomb)静电定律转变到马克斯威尔(Maxwell)方程组的变换规律,是:由3维空间静电力1线矢转变到电磁力6维时空2线矢各分量的结果,但是,1线矢的引力却并无这样的转换。因而,引力并不能像电磁力,按爱因斯坦场方程,得出电磁波,那样地,得出引力波。

因为,6维时空电磁力2线矢做功能形成带电粒子在其间跃迁的不同能级,形成电磁辐射波,并放出光子,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的统计,就形成光波。

12维时空强力和弱力22,1线矢不含时分量做功得到的动能=含时分量减少的结合能(静止质量乘c^2),能量总和守恒。

在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新粒子,经一定的驰豫时间后,在弱力作用下,转变为非激发态,而放出光子。大量光子在时空相宇统计就表现为光波。

粒子演变前后,粒子结合能总和的差值=释放光子的动能。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的统计,就形成光波。

而且,任何“时空多线矢力”,都是相互作用的粒子间距离的函数,当粒子间距离的变化不大,即相应的力不大时,除引力外的其它各种力,就都有,粒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粒子间距离成正比的弹性力方程。它们各分量的解,都是其相应的谐振子,相应的粒子就都集体表现出波的特性。

但是,粒子的引力运动方程,却是:a=km/r(3)^2,由其相应矢量方程的相应初始和边界矢量条件,v(3)0r(3)0,积分,就只能解得:其各维运动轨迹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的一支、抛物线),或其特例(圆、直线)。而不可能同时有不同的能态。

因此,除引力外,所有的力都可以有前述的各种方式,形成或产生波。

而只有引力,不可能同时形成不同的能态,因而,不能形成和产生任何波。

LIGO及其合作者却是根据,他们计算设想的各种可能模式发出的所谓“引力波”波形(但也都未说明,他们的那些模式,为什么能形成“引力波”),发现仪器探测到的波形,有0.5毫秒(ms)的一段,很像他们所设想“双黑洞融合模型”计算出来的波形,就宣称:那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引力波信号。

无论他们根据什么模型、模式设计,由爱因斯坦按非惯性牵引运动有时空弯曲特性,放弃矢量,导出的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计算出的所谓“引力波”,

由上述分析,可见:就只能是由电磁力混进的“更多东西”。

两个黑洞主要是在引力作用下互相绕着转动,像地球绕着太阳、月亮绕着地球,转动一样,并不形成或产生什么“波”。

因其内部局部的高温、高压状态产生的粒子经黑洞的引力减弱后逃出其视界,有些辐射,而彼此相互吸引、靠拢,产生热能的非弹性激烈碰撞、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形成、产生,任何波。

13亿年前的那两个分别为29倍太阳质量与36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碰撞、融合,释放了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成为一个6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丢失的质量,按相对论,就只能是:其中的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反应、演变,前后,其静止质量乘c^2的差值,所释放的大量光子,时空统计形成的“光波”。

这就必须考虑到碰撞过程中各种基本粒子演变可能产生的各种光子的所有频率,怎么可能仅在0.5毫秒(ms)的一段波形就能判定它是两个黑洞合并所形成的波形?

特别是,13亿年前传来的各光波频率,都有显著的各自不同的红移变化,而且,都不能按现在所使用的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多普勒公式,他们又是如何能解决其变化后的波形?

他们探测到的波形,怎么就会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产生的“引力波”的波形?

仅由这几点,就足以判定:他们的观测结果,既根本不可能是引力波,甚至,也不可能是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而必然产生的光波。

因此,建议将此转交有关探测引力波项目单位,及其批准领导,取消该项并不存在的东西的探测,以免浪费宝贵的科研经费、资源和人力。

   现在,LIGO已宣布探测到3次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分别是:

 亿年前  黑洞1    黑洞2   合并后  转变成光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

1    13     29        36        62        3

2    14     14         8        21        1

3    30    31.2       19.4       49      1.6

   但是,第23次都没有给出它们的波形与理论计算的比对,

可见,LIGO已不得不承认他们按根据模型、模式设计,由爱因斯坦按非惯性牵引运动有时空弯曲特性,放弃矢量,导出的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计算出的所谓“引力波”波形,判定所探测到的是引力波是完全错误的。

而按以上的具体分析,就可以判定:

LIGO这3次所探测到的都不可能是所谓“引力波”,也都不是:各自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光波。

   所谓“费米子”与“玻色子”:

通常的量子统计是按量子态进行的,但仍然是对3维空间的位置1线矢与速度1线矢组成的“相宇”进行的统计,所得到的最可几分布也是3维空间,“不显含时”,的,并不能表达波函数的特性,而在计及各不同时刻的分布时,就还须根据所统计粒子的不同特性区分为Fermi Bose两种不同的类型。

但是,采用4维时空各类多线矢“相宇”进行的统计,其所得到的最可几分布就是通常相应的波函数,是在相应时空的分布,因而它可普遍适用于各种粒子(包括Fermi Bose两种类型的静止质量不=0粒子;和=0的声子和光子),而且是由各类粒子的“相宇”相应自然地确定其类型。

   所谓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

   根据已有的一些基本粒子的实验观测结果,分析得到:由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为,中微子、各种轻子、各种介子、各种超子、质子、中子、各种原子,就得出“一切物质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而成”。

   所有正、反粒子相互作用,无一例外地,都形成、演变为相应的新粒子,都不彼此湮灭。例如:

1电子与正电子在相应强力作用下结合而产生激发态的微中子或反微中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相应弱力作用下,辐射光子,成为非激发态的微中子或反微中子;或在电磁力作用下形成、演变为电子偶素(电子围绕正电子转动,称为正电子素(Positronium,缩写为 Ps)或正电子围绕电子转动,称为反电子偶素)

          电子正电子反正中微子    光子

能量(兆电子伏) 0,510976      w    1,021952-w

平均寿命(秒)稳定      稳定

2中微子与反中微子是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陶轻子或反陶轻子,经较短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陶轻子或反陶轻子。

反正中微子  陶轻子   光子

能量(兆电子伏)   w        125    125-2w

平均寿命(秒)  稳定

3派介子与反派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k介子或反k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k介子或反k介子,并放出光子。

            正反π介子 正反k介子    光子

能量(兆电子伏) 135,00        497,8     2278

平均寿命(秒)(2,2)10^(-16)(1,00)10^(-10)

4正派介子与负派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k介子或反k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k介子或反k介子,并放出光子。

            正负π介子 正反k介子     光子

能量(兆电子伏)  13959    497,8       21862

平均寿命(秒)(2,55)10^(-8)(1,00)10^(-10)

5反质子与质子(室中的氢核)在强力和相继的弱力作用下,辐射相应的光子,分裂为:嫩巴达超子和反嫩巴达超子。

正反嫩巴达超子  正反质子   2光子

质量(兆电子伏) 1115,36       938,213  353794

平均寿命(秒)(2,51)10^(-10)    稳定

6反质子(反嫩巴达超子衰变产生)+质子(氢核),强力和相继的弱力作用下,辐射相应的光子,分裂为:正派介子+正派介子+负派介子+负派介子。

            正反质子 正负π介子    4光子

能量(兆电子伏) 938,213    13959   1318066

平均寿命(秒)   稳定    (2,55)10^(-8)

因而,不可能有所谓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


所谓“让量子计算成为现实”

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已建成的量子计算都与所谓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毫无关系。


所谓发现“天使粒子”以及那些对它的赞誉,都是根本错误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67527.html

上一篇:外媒:中俄首次波罗的海军演触痛西方
下一篇:中印边境对峙印提"双方撤军"遭怒怼:"撤军、被俘、被歼"三选一
收藏 IP: 111.196.77.*| 热度|

2 魏焱明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6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