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已有 5866 次阅读 2012-7-12 22:36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物馆, 标本馆, 树倒猢狲散, 古植物学灾难, 研究平台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孙启高

2012年7月12日


树倒猢狲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文成语,字面意思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会散去”。英文里似乎也有类似的习语----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船要沉了,老鼠会夺命而逃)。树倒猢狲散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有趣的生活哲学。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将简述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树倒猢狲散给古植物学带来的学术灾难,进而阐述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一、古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古植物学好像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似乎有些神秘色彩。其实,古植物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学问,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因为古植物学的研究者、研究对象、地层剖面、研究文献以及实验平台(如博物馆或标本馆)等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1 需要合适的人:要有发自内心喜欢古植物学的研究者和技术支撑人员;

 

2 需要研究材料:开展野外工作,在埋藏植物化石的地层剖面上采集植物大化标本和孢粉学样品;

 

3 需要研究文献:围绕科学问题及研究主题收集文献资料;

 

4 需要研究平台:要有博物馆(标本馆)存放标本及有关资料,要有相关实验室;

 

5 需要经费支持:维系研究平台的正常运行,维系研究者及技术人员的正常工作,促进古植物学的稳定而持续发展。

 

二、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对于古植物学而言,树倒猢狲散的层面与形式是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直接后果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败落,而是研究标本及相关资料的混乱和散失。在当前中国学术生态环境里,古植物学领域的树倒猢狲散似乎呈现常态化与普遍化之特征。中国的古植物学不仅面临基础薄弱之问题,而且面临体制脆弱之顽疾。

 

1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不清楚。

 

2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视研究标本为自己的私有物,随意存放标本,让同行很难查看。

 

3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因学习、工作变更(如改行)造成标本丢失等混乱。

 

4 有些古植物学研究人员还没有退休,其研究标本管理就已经很混乱。

 

5 某所大学曾有一个很强大的古植物学团队,有多名专职研究古植物学的老师,有很多研究生,有很多标本。其中,有位老师一度担任学术领导职务,该教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其古植物学团队很快败落,标本也很快散落丢失。

 

6 某研究所曾有几位古植物学研究人员,他们一生采集很多标本。研究人员陆续退休后,无人接班,植物化石及相关学术资料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蒙受损失。

 

7 某单位开展孢粉学研究(现代和化石),可是大量的孢粉载玻片(slides)无人专门管理,许多slides被无情地扔掉。

 

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植物化石基本上由外国人研究,产自中国的大量植物化石被运到国外,如瑞典。后来,中国人陆续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总体形势是政局动荡、战事频繁、经济落后。所以,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很缓慢是有客观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要求地质先行。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古植物学(包括古孢粉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部门和博物馆系统都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包括古孢粉学)。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古植物学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虽然中国古植物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的说来,中国在古植物学领域的科学积累是很有限的、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古植物学事业一直在混沌中挣扎,一直在昏暗中摸索。低水平的、粗放的、很不严肃的、很不严谨的学术管理甚为普遍,为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带来极大浪费和损失,直接危害科学积累和学术声誉。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古植物学界,富有职业操守的古植物学前辈还是有的。他们退休后,供职单位没有空间存在植物化石标本。老先生将标本运送到千里之外有收藏条件的学术机构。不过,完全依赖个人的道德力量或人格力量保护植物化石标本的安全、维护学术的尊严进而维系古植物学的生存与发展是很难持久的。

 

三、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的重要性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博物馆(或标本馆)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1 举一个典型例子---推动古植物学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博物馆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代表欧美古植物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该馆在1884--1885年间成立苔藓蕨类与化石植物部(Department of Archegoniates and Fossil Plants),后来改称古植物部(Department of Palaeobotany。这个古植物部从成立到现在已有128年的连续发展之历史了。古植物部收藏有一大批1920年前后采自中国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化石,总计22,399块标本已统计入数据库。这可能是在中国境外有关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最大收藏!

1987年丹麦籍古植物学家Else Marie Friis(1947--)担任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25年。

 

2树倒猢狲散之现象在欧美古植物学界并不少见,但如何减少损失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非常悠久,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许多植物化石标本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家和古植物学家Erling Dorf 1905--19841974年退休,该大学古植物学研究很快停顿,其植物化石标本“孤儿化”。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扔掉其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1985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植物化石标本及文献资料被送至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收藏。

 

3 古植物学研究者所在学术机构没有博物馆怎么办?

 

在欧美,有些大学或研究所没有长期保持植物化石标本及相关学术资料的条件。有些年轻人完成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将他们的标本(包括孢粉载玻片)及相关资料送到有收藏条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便各国同行查阅。这种做法已形成基本的职业操守。

为了准确鉴定被子植物叶化石,美国古植物学家Jack A. Wolfe (1936--2005)1958年到1969年利用透明叶(cleared leaves)对现生双子叶植物的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一共调查了15,000种植物,这些工作主要是在他供职的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USGS)进行的。后来,如此大量的透明叶永久保存在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构成全美国透明叶库(National Cleared Leaf Collection,载玻片编码为NCLC-W)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168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10]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六)]

树倒猢狲散与古植物学灾难

----博物馆(标本馆)之研究平台对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8):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0]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

Palaeobotanical catastrophes like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Museum or herbarium as important facility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 in Chinese]

 

=====================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166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166)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五)】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5485

2012-6-24 22:23

 

 

古植物学的故事159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9):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9]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四)]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V)

The Statut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ossil Conser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 in Chinese]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与古植物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0962

2012-5-14 22:0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8]

古植物学的故事158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三)----探讨印度古植物学发展模式]

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 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7]

古植物学的故事157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二)----探讨美国古植物学发展模式]

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6]

古植物学的故事156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一)----探讨古植物学发展模式]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5 ]

古植物学的故事155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4 ]

古植物学的故事152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627

2012-4-25 22:05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3

古植物学的故事147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In Chine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古植物学的故事(133)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之十六)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 23:17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古植物学的故事(132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 21:4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91579.html

上一篇:北美古植物学名师W. N. Stewart (1917--2004)
下一篇:美国古植物学家John H. Hoskins (1896--1957)
收藏 IP: 204.213.244.*| 热度|

1 李璐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