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印度模式”:古植物学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已有 6718 次阅读 2012-5-8 22:09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所, 博物馆, Birbal, Sahni, 标本馆

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印度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其中位于勒克瑙(Lucknow)的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是全印度古植物学研究中心。这个研究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植物学研究所,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代表印度古植物学研究实力的“印度模式”

 

一、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立

 

1946910日,印度勒克古植物学协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举行会议,决定筹建一个古植物学研究所。该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一方面归功于Birbal Sahni1891--1949)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时任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先生( 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应Birbal Sahni教授的邀请,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1910--1992)于1948年赴印度工作。徐仁先生参与了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为该研究所的创立做出贡献。

 

194943日,尼赫鲁总理参加了古植物学研究所新楼建设之奠基仪式。奠基石非常特别,因为它是Birbal Sahni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用植物化石精心制作的(1。然而,不幸的是: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949410Birbal Sahni教授积劳成疾,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病逝,终年58岁。

 

.1. 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奠基石(姚轶峰 摄影并馈赠)

 

19491028日,勒克古植物学协会行政管理机构会议决定将“古植物学研究所”更名为“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以纪念病逝的Birbal Sahni教授。

 

195313日,尼赫鲁总理再赴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参加该所新楼正式启用之仪式。

 

二、学术建制的发展与稳定

 

60多年来,印度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的学术建制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它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与印度勒克古植物学协会关系密切。1946—1968年间,该协会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负责研究所的运作。1967年底,古植物学协会与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开始分开,前者定位为纯粹的学术社团,后者定位为单独的学术机构。

 

196979日,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正式注册为单独的学术机构,开始隶属于印度政府科学与技术部,但实行学术自治(An Autonomous Institute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overnment of India)。经费由政府资助。这种学术建制为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以博物馆和标本馆依托

 

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加强植物科学与地球科学的整合,开展各种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传播古植物学知识等。该所拥有一个收藏化石植物的博物馆(Museum)和一个收藏现代植物的标本馆(Herbarium)

 

目前,博物馆收藏化石植物的模式与图版引证标本(Type & figured specimens)6,600多份,模式与图版引证载薄片(Type & figured slides)12,700多份,底片(Negatives)17,500多份。博物馆还珍藏着由Birbal Sahni教授亲手制作的研究所奠基石。

 

标本馆建于1959年,已积累51,400多份标本。这些现代植物标本主要用于化石植物研究的对比分析,包括4个部分:①上台纸的植物腊叶标本;②木材标本及其切片;③花粉与孢子样品、载薄片;④果实与种子标本。

 

孙启高

201257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158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Museum and Palaeobotany) 8]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三)----探讨印度古植物学发展模式]

Birbal Sahni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标本馆)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52):走进南亚

让印度古植物学的故事在中国流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233

发表于 2010-6-24 6:51:5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68666.html

上一篇:博物馆与古植物学(5):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下一篇: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专题(3rd ed.)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2 陈仁全 wau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