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植物学的故事(111)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六)
徐仁(1910--1992)—为了建立中国古植物学
孙启高
2011年4月2日写于北京
徐仁(1910--1992)是著名古植物学家和古孢粉学家。他是中国古孢粉学的奠基人,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古孢粉学工作者。徐仁是中国第一位全身心地投入古植物学事业的现代植物学家。徐仁是中国地区用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化石植物的代表人物,他是在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古植物学事业的开拓者。徐仁利用化石植物论证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原因和幅度,对东亚-北美植物间断分布之重大生物地理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徐仁为打开中国与印度、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古植物学及古孢粉学交流与合作的大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80年,徐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徐仁,字本仁,1910年8月22日生于安徽。徐仁的求学与工作经历简介如下: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时任该校生物学系主任的陈祯教授(1894--1957)建议徐仁加入生物学系。
1933年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当助教。
1933—1939年在北京大学跟随著名植物形态解剖学家张景钺教授(Chang Ching–Yue, 1895--1975)从事教学和科研。在此期间,徐仁在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领域获得了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日后从事古植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他发表了“Anatomy, development and life history of Selaginella sinensis”(《中华卷柏的解剖、发育和生活史》),该文首次揭示了卷柏茎端生长点原体的各部分细胞在器官形成中的作用。
1939--1944年任云南大学生物学系讲师和副教授。
1944年,徐仁在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美国植物学报》)发表关于植物形态与解剖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论文—“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he shoot apex of Sinocalamus beecheyana McClure”(《吊丝球竹苗端的结构和生长》)。该文阐明了吊丝球竹茎端生长点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特征性和规律性。此文与1937年的论文被广泛引用。 同年,徐仁赴印度印度勒克瑙大学植物系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Birbal Sahni (1891–1949)专攻古植物学。1944年冬,徐仁通读Birbal Sahni教授的单行本,并用钢笔逐条抄写的方式编纂古植物学文献目录。这项工作前后共花费了9个月时间。徐仁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中国古植物学”!
1944—1946年徐仁在勒克瑙大学主要研究了中国云南泥盆纪植物,并对微体古植物学进行了先驱性的研究。1946年徐仁在勒克瑙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副教授,讲授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和古植物学。
1948年再赴印度工作,主要协助Birbal Sahni筹建古植物学研究所。
1949年Birbal Sahni教授逝世,徐仁参与创办古植物学期刊The Palaeobotanist(《古植物学家》)。
1950年从印度赴瑞典参加第7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访问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等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然后,访问英国。
1952年回归祖国,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现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直到1954年。
1953年,“在时称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了孢子花粉研究室。并且,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孢粉研究室及其主要工作人员徐仁等,均暂由地质部领导”[引自斯行健和李星学1959年撰写的《十年来的中国古植物学》]。
1954年,担任原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孢粉学实验室主任,开办孢粉分析训练班(即煤岩讲习班)。
1956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
1957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支持徐仁的意见,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增设古植物组(室)。
195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古植物学研究室,徐仁兼任研究室主任。
1962年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同年,该古植物学研究室开始孢粉分析研究。
1978年成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学专业委员会(1998年后改称“古植物学分会”)。
1979年作为中国植物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众多学术机构。同年,成立中国孢粉学会,任理事长。
1980年率领中国古孢粉学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5届国际古孢粉学大会,然后参加第1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
1981年被选聘为第13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主席。
1982年再次访问美国,赴密苏里植物园参加“太平洋两岸洲际间断分布学术讨论会”。
1987年患脑血栓。徐仁患病后最不放心的是古植物学的前途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的接班人。他常常挂在嘴上不断地说:“古植物室怎么办?古植物室怎么办?”他写过遗言:他死后他的书都捐给图书馆。
1992年11月18日,徐仁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徐仁各时期代表性论著:
Hsü, J., 1937. Anatomy, development and life history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Bulletin of Chinese Botanical Society. 3(1):75-95
Hsü, J., 1944.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he shoot apex of Sinocalamus beecheyana McClur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31 (7): 404-411
Hsü, J., 1946. Search for microfossils in the purple sandstone, Khewra.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India. 16 (2-4): 92-94
Hsü, J., 1950. Devonian spores from Yunnan, China. Proceedings on the 7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Stockholm.
Hsü, J., Bose, M. N., 1952. Further information on Homoxylon rajmahalense Sahni. Journal of Indian Botanical Society. 31(1-2):1-12
徐仁, 1953. 山东即墨一种化石木与石菌丝的发现.古生物学报, 1(2):80-86
徐仁, 周和仪, 1956. 根据孢粉组合推论甘肃酒泉下惠回堡系底部的地质时代. 古生物学报, 4(4):491-507;509-524
徐仁, 1966. 云南泥盆纪植物化石和其在该区泥盆系地层划分上的意义. 植物学报, 14(1):50-70
徐仁, 孔昭宸, 杜乃秋, 1973.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植物学报, 15(2):254-258
Hsü, J., 1978. On the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continental drift and Himalayan uplift. The Palaeobotanist, 25:131-145
徐仁, 1978. 中国植物化石(第三册)·中国新生代植物, .北京:科学出版社, pp.186-211
徐仁等, 1979. 中国晚三叠世宝鼎植物群.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徐仁, 1980. 生物史(第二分册):植物的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仁, 王秀琴, 1982. .地质时期中国主要地区植物景观. 北京:科学出版社
Hsü, J., 1983.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vegetation in China, emphasizing their connections with North America. Annals of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70: 490-508
[En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