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关于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建议

已有 4195 次阅读 2010-12-21 04:37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建议, 中国古植物学, 发展基金

古植物学的故事(83):
关于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建议
 
孙启高
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 的基本出发点是:既要回顾历史又要直面现实,既要面向世界又要展望未来。总的来看,中国地区的古植物学研究基础十分薄弱与脆弱,急需优秀的人才。但是,中国地区的古植物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未来发展和历史命运关系到世界古植物学的命运。为了推动古植物学研究在中国的全面崛起,我建议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数年前,我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这种想法,并一直在思考可行性等问题。如今,它仍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学术理想。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将直面现实放眼未来,简述国际与国内古植物学的基本情况以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阐述本建议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指出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几个可能途径。
 
一、国际古植物学的基本情况
 
我在以前的工作中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简述过欧洲、北美、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古植物学研究概况。欧美地区古植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从国家层面看,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的著名博物馆在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应该看到,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之重要组成成分。
 
从国际范围看,古植物学是一个世界性的冷门传统学科,经费申请困难也是一个世界性通病。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是如何维系的呢?客观情况是:研究型博物馆为欧美古植物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和发奋图强的学术领袖对于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至关重要。例如,1982年古植物学家Leo Hickey到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后来他主持该馆古植物部工作,至今已有28年之久。1987年古植物学家Else Marie Friis被任命为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23年之久 [Else Marie Friis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二、中国古植物学的基本情况
 
关于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与现状,我在有关文章中已作论述。目前,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人员(包括标本采集人员)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矿产、博物馆诸多部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队”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但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古植物学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极不均衡,而且极不稳定。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体制上和管理上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实际上,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的严重缺失;二是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的严重缺失。我认为,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
 
在中国古植物学的学术共同体里,有两个重要的专业社团长期并存:一个是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另一个是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尚无专门的活动经费维系学会工作,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关于这两个古植物学分会的情况,《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学会历史与问题(专辑)》已作专门探讨,不再赘述。
 
三、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必要性与目的
 
如果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历史与文化过程有所了解,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共识:没有充足而持续的研究经费支持,很多基础研究工作是很难深入进行的;我们也会得到让人如此沮丧的认识:不论是有限的还是大量的经费投入未必造就像样的人才和成果。就中国古植物学事业而言,半个世纪以来有关部门、或有关学术机构、或有关基金组织已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之总量是可以统计或估算的。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已投入古植物学研究的总经费虽远不及三峡工程的投入,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主要来自国家财政。然而,当前中国古植物学的实际情况客观上要求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急需逐步提高。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定性与定量研究中国古植物学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以及中国古植物学教学与研究人员的实际生存状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目前,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主力军。从人事管理看,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古植物学研究人员可以分成3大类:正式编制、项目聘用和临时工。在我看来,在读研究生属于临时工作人员,即“临时工”。所谓“正式编制”似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3类编制研究者的人员工资和科研支出主要依靠项目经费。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古植物学研究获得的资助渠道非常有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线!这的确是一条崎岖艰难的羊肠小道。基金申请的形势似乎永远是僧多粥少,竞争日趋激烈。有人一年或连续多年没有申请到经费,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古植物学研究的经费申请渠道,有必要积极筹措资金及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国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
 
四、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原则和途径
 
1. 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原则
 
必须遵循有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税务政策)进行筹集资金;
必须注意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必须树立学术诚信;
必须坚持公开公正;
必须建立一套透明的、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如:建立章程、理事会和项目遴选细则等;
必须接受新闻媒体监督。
 
2. 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1) 利用全国性专业社团建立多种形式的古植物学奖励基金
 
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已设立如下奖励基金:
 
Michael Cichan Award
 
The Isabel Cookson Paleobotanical Award
 
Remy and Remy Award.
 
MOSELEY AWARD
 
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同行已有的成功经验,建立冠名奖励基金。
 
(2) 利用有声誉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基金组织设立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3) 争取在有关研究部门内建立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4) 利用其他途径设立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五、展望
 
在人类探讨自然历史的进程中,古植物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探讨植物进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寻找矿产和探讨含有煤炭、石油等矿产地层的分布、划分和对比等具有很实际的作用。中国疆域辽阔,是古植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地理与地质区域。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科学界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及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利用化石植物在大时间尺度上深刻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国家需求、综合国力、经费投入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正处在和平发展与全面崛起的历史新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对于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全面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这显然是很重要的发展举措。我期望海内外有识之士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大家共同努力,逐步将设想变成现实。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6):
残酷的现实与严峻的挑战:看看中国与美国古植物学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
发表于 2009-8-31 13:14:47
 
古植物学的故事(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线!
发表于 2009-9-15 12:04:32
 
古植物学的故事(26):古植物学有什么用?
发表于 2010-1-17 15:01:42
 
古植物学的故事(32):
简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发表于 2010-1-30 6:22:37
 
古植物学的故事(66):走近古植物学
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将走向何方?
发表于 2010-8-17 10:48:04
 
古植物学的故事(65)走近古植物学
掀开古植物学的神秘面纱
发表于 2010-8-13 2:27:56
 
古植物学的故事(67):
谁敢梦想成为古植物学家?
发表于 2010-8-21 4:52:59
 
古植物学的故事(69):
为什么要编写《古植物学的故事》?
原题:Story of Palaeobotany---“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发表于 2010-9-7 6:34:19
 
古植物学的故事(70):“古植物学之问”与我们的学术使命
发表于 2010-9-16 3:09:33
 
古植物学的故事(专辑)
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学会历史与问题”专辑
发表于 2010-12-17 5:53:57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第5次)
关于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的几个奖励项目
发表于 2010-12-21 0:55:12
 
 [En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95603.html

上一篇: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学会历史与问题”专辑
下一篇:钻研古植物学要读《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