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中国的学术评价亟待改进

已有 20786 次阅读 2013-2-7 18:42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的学术评价亟待改进
----个例反映重要的普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中国不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评价科学工作也非中国熟练的长项。

       在科学奖励和荣誉方面,我国出现比较奇怪的现象。比较国际上,我国科学成就不如美国,奖项却多于美国。比较国内情况,我国重要的科学工作被忽略、原创性学者被埋没,体制性问题导致一些人常被要求评价超出其理解能力的工作。
       这些现象并非简单的历史问题,而可以影响年轻人的走向。在我国有越来越多重要科学工作的情况下,以幼稚的方法评判重要的工作可能带来超出个人的负面影响。
       需要改进我国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善我们社会的文化习俗,根除我国目前通常不负责任、表面化和情绪化的评价,改革一些部门工作的改革,使成长中的科学人才避免被浮燥影响,坚持重科学实质的正道。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公开讨论和评价重要科学工作,对我国改进学术评价是有意义的。
 
科学奖的问题
       1)目前,中国的科学在质和量都还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科学的奖项多于美国。中国在国家层面有多个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几等奖)、还有部委(科学院和教育部内部)、地区(省市)、和各专业协会的奖项。美国国家科学奖每年只有10人、部委和地区极少奖项,而奖项主要都在专业学会内部。奖太多了并不能刺激科学发展,可能还有害处:有些单位热心谋求奖励带坏风气。
       2)中国的奖项和荣誉经常跨专业,而科学发达国家很少跨专业的奖项。中国的国家奖项、科技部的奖项、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奖项、各省市的奖项全部是跨专业的,评审时绝大多数评委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把握所评的内容、且常常不懂。诺贝尔奖分专业,美国国家科学奖虽然跨专业,但其评审过程是分专业,国家决定不同专业的比例,并无人进行跨专业评价。其实,除了极少情况,世界上多数时候无人有能力进行跨专业评价。跨专业评价的结果导致国内很多人不追求真正的质量,而是想方设法忽悠外行。
       3)我国的荣誉和奖项绝大多数是个人自荐、或本单位推荐。这样助长中国科技界自吹自擂,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很快学会在各种场合给自己评功摆好,而不是进行交流学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忍不住请一位年轻人停止用PPT叙述其他人对他工作的评价,而谈学术本身。单位推荐还导致单位竞争,出现一些恶劣的情况。国际上,被推荐者不参与、常常不知情。我参与过几次推荐,一直到被推荐者获奖后,获奖人与我都无交流。
       4)我国的绝大多数奖项和荣誉评价或评审时间过短。评价者通常事先没看过资料,需等到评审会临时读材料、听答辩,而在多数评审者非同领域专家的情况下,多半无从立即进行评判。国际的奖项和荣誉绝大多数事先有材料,评价者可以查文献、思考,在参加评委会讨论时已经有准备,讨论也就比较充分,解决疑难问题。
       5)我国评价过程不仅在责任心、尊重事实、评价水平等方面有问题,而且常常情绪化。毫无疑问,青蒿素是我国过去一个世纪在医药方面最突出的工作,而即使在因为获得Lasker奖而创中国获国际奖记录的情况下,屠呦呦及523其他主要人员仍未获国内任何奖项。中国人好内斗而两败俱伤,官方评价体系无序、过分在意矛盾而不能撇开情绪进行客观评价。如果有很好的评价体系,就应该无论他们如何矛盾,屠呦呦和523一些代表性科学家都应该获得中国多个奖项。我和黎润红、张大庆对523计划和屠呦呦的工作有过文章,任何人全面读该文章,都清楚我们的意思是有多个人有重要贡献,而单独最重要的明显是屠呦呦。(虽然屠呦呦的贡献小于美籍华人与美国科学家在《细胞》介绍中的说法,但她仍是第一代表人,其他3人、5人组合都会有一定争议,而一定可以拿出没有争议的10人以内的组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去年国家最高科学奖的评价过程中,我们文章的一句话被抽出来作为否定屠呦呦重要性的依据的一点,而不看整体评价。理解523计划内很多人不喜欢屠呦呦,但科学的评价不在于个人的喜好、不在于个人是否有矛盾、不在于个人是否人格完美,而在于具体工作和具体贡献的程度。
       6)我国常常有很多专家对一些工作进行间接评审,而评审者很多不能全部理解真实内容。有些人只以相关论文发表的国际刊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有些专家对国际刊物匿名的评审意见非常重视,认为是很客观的评价。匿名评审最关键的是是否同意文章的发表,而具体意见中几句好话、坏话不是关键,不能作为整体意见,因为匿名评审没有这种要求。这些都是间接评审的例子,评审者都没有了解被评审工作,而是偷懒、或无能。中国很多奖项和荣誉列出量化指标。国际奖项基本依赖文字叙述,对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所谓量化是客观的说法,完全不对,因为都是主观判断后的结果。某个刊物每篇文章不过是几个人评审的结果,不能因为刊物有SCI分数就认为每篇文章可以量化评价。科学工作的评价只能是通过比较而做出。实际上,任何“好”的判断都是比较的结果。否认这一点,只能是虚伪。未明确如何比较、未说出比较对象,可以是因为交流双方都知道背景,也可以是对外行说出背景没有很大意义,也可以是外交辞令。无论中国有些坚持虚伪的文化角落是否承认,比较实际是日常发生的事情。如何比较当然有质量的差别:匍匐在地上的昆虫自然看不出身边的土堆和远处的大山有差别。不仔细阅读相关领域文献,而简单听反映一个侧面的答辩,自然也不可能做出合适的判断。
 
解决办法
       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的办法是减少自然科学奖项,除了国家分学科有一个层面的奖以外,其他都以各专业学会的奖项为主。这样,大家注意集中在学科内部,获得了解实质内容的同行的认可。
       解决第三个问题是放弃自我和单位推荐,废除国家最高科学奖、部委和地方奖目前使用的答辩制,而改成被推荐人不知情、不参与的回避型推荐制。
       解决第四个问题可以事先给评审委员会成员提供材料。对于我国保密较差的问题,即使当场给材料,也同样缺乏保密,事先不给材料带来的保密问题小于时间仓促导致的评审质量下降。
       第五个问题比较难解决,因为实质上是文化的问题,是我国道德风气导致的普遍问题,只能希望科技界带头有自尊,认为做好评价工作是首先是尊重评审人的自我人格,而不是为被评审人谋利益。
       对于第六个问题,需要参评的人和委员会自身水平提高,而且有责任心,只对自己有把握的工作进行评价,凡是无把握的需要事先做细致的工作了解实质,如果不懂就不参加评价。
       奖项和荣誉只是学术评价的一个方面,但它们是目前已经开始有条件进行改进的方面。对于一般高校和研究所,学术评价也需要改进,目的也是一个:在确实了解后、并能够判断的情况下,对学术实质进行评价。不过,在全国范围内,这一工作不可能很快普遍做到,需要现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以后逐步展开。
 
{对张亭栋工作的讨论,我们进行了多种比较,不过好像有时被人忽视,提出一些已讨论过的问题。例如,李连达和李贻奎老师最近两天重新提出Fowler溶液的问题,我们2011年已指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78156.html):“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关键在于1970年代以前并不确切知道三氧化二砷到底针对什么疾病(而被用于很多疾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无很大毒性而起治疗作用,所以,在张亭栋工作以前,三氧化二砷并非治疗白血病的标准方法,全世界的医生更不知道对三氧化二砷最敏感的不是所有白血病,而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
       张亭栋的工作与其他科学工作一样,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关键是他们是否做了进一步的工作。在APL治疗方面,我们明确说明(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58474):“张亭栋与荣福祥(1979)论文已经明确:1)癌灵一号只需要三氧化二砷起治疗作用;2)最敏感的白血病是M3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后来也称为APL)”。这里,第一点是区别于此前所有用复方的中药,那些复方不清楚哪个单体化学分子起作用,比如两位李老师提到以前做过含雄黄复方的周霭祥直到1985年还在使用复方而未明确化学分子。第二点区别于此前所有用三氧化二砷的工作,有张亭栋等发现导致使用三氧化二砷有明确的针对性,今天全世界医生所接受的是张亭栋等的发现。
       我们也将三氧化二砷的工作放在APL治疗的历史中,说明了张亭栋工作与同领域工作的比较: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有显著改善, 归功于Ellison等(1968)引入cytarabine Boiron等(1969)引入daunorubicin,张亭栋等(1973)引入三氧化二砷, 王振义课题组以黄等(1987)发表的论文引入全反型维甲酸
       具体对于三氧化二砷的工作,为了更为清晰,可以再写文章进行比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60353.html

上一篇:张亭栋等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部分论文 Papers by T Zhang et al
下一篇:张亭栋与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王振义的同类工作
收藏 IP: 222.130.128.*| 热度|

117 罗德海 吴飞鹏 曹聪 张海霞 马红孺 马建敏 陈楷翰 刘全慧 孙学军 许浚远 杨洪强 陈冬生 高峡 冯大诚 李兵 薛宇 杨海涛 孔梅 张学文 郭胜锋 廖少明 汪晓军 翟自洋 韦玉程 孔晓飞 杨立泉 马磊 罗春元 胡剑峰 祁生文 杨宁 戴德昌 徐明昆 陈学雷 任胜利 喻海良 彭思龙 石兴强 任国玉 林中祥 陈智文 朱志敏 吴臣武 徐坚 闫安志 王浩 李土荣 郭中领 蒋永华 侯雄坡 剡文杰 陈建林 陈贤泽 黄佶 汤亮 吴浩宇 郝力壮 李子欣 石锋 谢蜀生 李宇斌 魏晖 卢湘岳 刘锋 丁邦平 李伟钢 张木诚 聂广 熊李虎 庞晓明 王汀 李军 贾伟 王宇澄 胡传圣 周春雷 王江超 金拓 朱建裕 水迎波 吕磊 李欣海 田云川 王晓文 蔡志全 孙亮 许海云 蔡子微 zhanghuatian ywh222 westmidlands zhouguanghui gistian louiexp hengy cly85 alibabamama tianyuthu Majorite bridgeneer fsdw lan6603 Showone yf9988 lzgys635 laoyipiao zhokzhok xiaoyu8 qiyuansui123 mbnl hl11231118 Yibose liangqiang boye wiseflower ddsers zhangyi000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