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科学的争论 精选

已有 25383 次阅读 2012-11-19 16: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有讨论和争议是正常现象,为进步所必需; 
 
实验科学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 
 
DNA双螺旋模型提出者之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英国的Francis Crick曾说过“客气是合作的毒药”、“批评是科学友谊的高度和衡量”。 
 
似乎也可以说“客气是科学讨论的毒药”。 
 
一个好的实验室应该最强烈的批评出自于实验室内部,这样才能把好质量关,而文章正式发表后再多批评也不如内部已有过的批评更严厉。 
 
在科学讨论中,严厉批评是一个原则,并不否认与人为善,因为科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进步。 
 
当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是一方面,而对于实验科学来说,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 
 
我曾遇到过争议。 
 
1999年,我实验室发表三篇论文,证明Slit蛋白质的功能:1)对神经纤维起排斥性导向作用(Li et al., Cell 1999);2)对嗅球神经细胞前体起排斥性导向作用(Wu et al., Nature 1999);3)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起排斥性导向作用(Zhu et al., Neuron 1999)。 
 
2001年,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儿童医院的三位科学家(Mason, Ito and Corfas, J Neurosci 2001),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结论不同于我们1999年第二篇文章(Wu et al., 1999)。其通讯作者与我相识,但事先排除了我作为审稿人(我当时还在《神经科学杂志》编委会)。这种排除是合理的。文章快要发表的时候,通讯作者给我寄来文章。我们有几个email讨论不同意见,以后我实验室做了更多实验,再发表一篇文章(Ward et al.,J Neurosci 2003)。 
 
Mason等的观点是:Slit单独不能作为排斥性导向分子,而单独只是抑制细胞移动的分子;只有在存在另外一个未明分子本质的、来源于胶质细胞的因素时,Slit才能起排斥性作用。 
 
实际上,我们当时已有相当大的信心认为Slit能够单独起排斥性导向作用,因为我们文章中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巧妙的实验:将被导向的神经细胞放在中间,两边放Slit的来源。一般实验都只在一边放置导向分子,以观察细胞是走向分子、还是离开分子,来判断是吸引还是排斥。我们的实验将同一个导向分子,放在被导向的细胞的两边。有时细胞离与两边同等距离,有时不同等距离。结果发现,在同等距离的时候,细胞可以移动而无方向性,而在不同距离的时候,细胞主要被比较近的Slit所排斥,而走向比较远的Slit方向。我们觉得排斥性的结论明显,而一般人可能没太注意到这个实验。 
 
在Mason等(2001)文章出来后,我们没有依赖于口头讨论、而做了更多实验。实验室一位读医学、哲学双博士学位的美国学生Michael Ward做了一系列实验,也有另外一位学生参与少量工作。其中最简单明了的做法是先让细胞迁移一段距离,然后在行进的方向迎头给予Slit:如果Slit是抑制性分子,那么细胞就应该不走、或慢走;如果Slit是排斥性分子,那么细胞就应该掉头走。实验结果是掉头走。这一实验和其他几个实验,很清晰地证明Slit对于这些细胞是排斥性分子,而不是抑制性分子。这些结果发表在2003年的《神经科学杂志》(Ward et al.,J Neurosci 2003)。实际上,以后再要争论一个分子是排斥导向还是抑制运动、是吸引导向还是促进运动,都可以用这些实验来确定。这次是我们对了,但也不是说我们认为他们的观点没有道理,他们的实验也没错,只是需要更多实验,其结果更好的推进大家的理解。 
 
通过实验解决了争议,两个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也未闹个人矛盾。 
 
Francis Crick的原话: 
 
“Politeness is the poison of all good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 The soul of collaboration is perfect candor, rudeness if need be. Its prerequisite is parity of standing in science, for if one figure is too much senior to the other, that's when the serpent Politeness creeps in. A good scientist values criticism almost higher than friendship: no, in science criticism is the height and measure of friendship.” 
 
文献 
 
Li HS, Chen JH, Wu W, Fagaly T, Zhou L, Yuan W, Dupuis S, Jiang ZH, Nash W, Gick C, Ornitz DM, Wu JY, Rao Y (1999). Vertebrate slit, a secreted ligand for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roundabout, is a repellent for olfactory bulb axons. Cell 96:807-18. 
 
Mason HA, Ito S, Corfas G (2001). Extracellular signals that regulate the tangential migration of olfactory bulb neuronal precursors: inducers, inhibitors, and repellents. J Neurosci. 21:7654-63. 
 
Ward M, McCann C, DeWulf M, Wu JY and Rao Y (2003).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rectional guidance and motility regulation in neuronal migration. J Neurosci 23:5170-5177. 
 
Wu, W., Wong, K., Chen, J. H., Jiang, Z. H., Dupuis, S., Wu, J. Y., and Rao, Y (1999). Directional guidance of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olfactory system by the secreted protein Slit. Nature 400:331-336. 
 
Zhu, Y., Li, H. S., Zhou, L., Wu, J. Y., and Rao, Y. (1999).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uidance of GABAergic neuronal migration from the striatum to the neocortex. Neuron 23:473-4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34049.html

上一篇:肝炎研究的突破与科研体制的改革
下一篇:知耻而后勇:中国科学百年能否赶上日本?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80 刘立 喻海良 褚昭明 刘士勇 赵凤光 贺乐 李学宽 曹聪 高清松 李军 季斌 许培扬 王涛 易海粟 王金旭 刘颖彪 王琛柱 邱俊 张宁 徐耀 唐小卿 陈智文 黄晓磊 李培光 高虹 李土荣 林涛 孔梅 孔晓飞 李伟钢 张启峰 徐长庆 张金友 刘俊华 严少华 姜宝玉 李宇斌 侯高垒 许浚远 刘龙奇 吴明火 韩健 翟自洋 彭思龙 王芳 唐凌峰 姜世金 曾杰 徐绍辉 张江江 梁建华 蔡小宁 苏力宏 王春艳 刘用生 陈冬生 赵志立 李建雄 王康建 张能立 徐东升 Editage意得辑 陆泽橼 令狐昌贵 张业明 任胜利 王静洁 高峡 wangriver xiaobaobao888 zhanghuatian crossludo dunksb13 tianxg03 zxk730 commentor liuerbai zhxftcl1 yinglu techn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