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精选

已有 19375 次阅读 2011-2-14 17: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博士后, 创造性, 年轻人, 年轻科学家


饶 毅  施一公


  支持年轻人的紧迫性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但如何完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纵观世界科教历史,年轻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所有学科,许多重要的原创性工作都是由年轻人做出。支持年轻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年轻的科学技术人才将决定我国能否在一、二十年内真正在科技领域全面与世界领先水平接轨,这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在中国大力强调支持年轻人尤其重要,习惯上讲究师道尊严、论资排辈,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不敢挑战学术权威,不敢在导师面前展露自己的睿智和独到见解,过于崇拜学术大师而妄自菲薄。这些阻碍了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对于年轻的独立研究员来说,很多人面临着严峻的起步环境∶在资源上不仅要与自己的同龄人竞争、还要和比自己出道早几年、十几年的人竞争。

  在美国,有多个专门支持年轻科学家的基金,比如Pew Foundation和Searle Foundation,都要求申请人拥有独立实验室不超过三年。而我国则缺少类似的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本意是支持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但在评选时往往是年龄接近上限(45岁)、已经拥有独立实验室多年的科研人员胜出,而那些刚起步、急需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则很少机会。

  如何支持年轻人

  我们认为,对年轻人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尚未独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良好的个人待遇,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于科研训练;二是为刚刚起步的年轻独立研究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地专注于科研创新。

  几年前,鉴于研究生待遇偏低,海内外五十多位教授曾联名建议国家增加研究生补贴。国家有关部门很快付诸行动,大幅上涨了对博士生的补贴,引起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然而,对比国外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我国的待遇依旧偏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比如提高研究生补贴、博士后工资在科研经费中的支出比重,等等。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在有些单位已经实施,但尚未在全国普及。我们希望中国的主要研究院所能够提高年轻独立研究员的待遇、增加对他们的经费支持、给予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不用为了经费疲于奔命,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设立严格的评审制度,优胜劣汰,有效地以科研能力来选拔和支持人才。

  支持年轻人,要着重学术潜力,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以是否出过国为标准。一些国内培养的青年科学家,其水平甚至优于国外名校的博士。对于年轻人的支持,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要允许在支持过程中不断观察、定期评审,再决定是否继续支持。

  青年学者的成长离不开高年资学者的支持。我们应该多与青年学者交流,激励他们勇于突破,追求国际上的卓越。掌握一定范围和资源者应该积极提供给青年做学问的天地,在评审中公正和客观。我们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而主要是看学术能力,宽容一些无关原则的方面。比如特别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容易有脾气、甚至顶撞行政上级,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理应宽容对待。

  建立支持年轻人的体制也是改变中国学术风气的关键举措之一。当年轻人能够以学术实力获得支持,就无需再花时间拉关系,从而改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我们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大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家加大对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投入,使其成为定期评估后可以延续的经费,扩充以人才为评审基础的经费项目,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参考德国的马普学会或美国的HHMI。

  坚持长期支持年轻人,定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结果。年轻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支持年轻人就是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发表于201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7-412914.html

上一篇:让论文飞一会儿:发现高于论文 质量重于数量
下一篇:做不做院长?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67 王鹰 逄焕东 刘进平 武夷山 张尚立 王春艳 张亮生 董志刚 吉宗祥 金小伟 盛弘强 许培扬 王晓峰 孔晓飞 黄靓 何红伟 郑波尽 朱志敏 许洪光 余世锋 尧中华 唐常杰 叶剑 吕喆 林涛 陈飞 杨春涛 林中祥 徐长庆 刘胜 陈儒军 黄峥 张乾兵 吴明火 吕孝礼 聂广 吴锦宇 巴要帅 周航 黄林军 吴景鹏 杨远帆 王力 许丽娅 段明 曹雁冰 张茜茜 魏强 季斌 鲁学星 wenfeng goudan1 stoneblue moneyzj xu1987125 XY tanzhjin hugege zsy1207333 fire2hell yuxhenry greensleeves lftkf fdffyq lijch07 zengfeng dashitou

发表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