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90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2005)

已有 3398 次阅读 2016-3-6 05:09 |个人分类:网发论文|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生, 教师, 教学质量

         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高金华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多方面的矛盾;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包括决策机关的督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研室的促进作用、后勤部门的保障作用、教辅人员的管理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质量首先是教师的讲课质量。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讲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教学双方互为主客体,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先知地位,要把自己先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要提高教学质量表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抓三个关键之点:
   第一,想教,即教师要有较大的职业动力。教师要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
   第二,能教,即教师要有较高的科技水平。教师要勤于钻研,对讲授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
   第三,会教,即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何学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必须想方设法让教师安心工作、努力钻研教学内容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要发挥教研室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室是群体性活动,教研室是重要的教学单位。在教研室内部,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涣散的。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发挥教研室的促进作用,形成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
   发挥教研室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抓好三项工作:
   第一,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影响教师积极性有三大矛盾,教研室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注意解决这些矛盾。一是要解决教师与领导(包括学校及其教学主管部门的矛盾)之间的矛盾。上级要求合情合理的要坚决执行,上级要求不合理、给予的待遇不公正的要引导教师提出理性分析、科学论证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要解决教师之间的矛盾。减少内耗。形成团结奋进的人际关系。三是要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对教师存在的问题不护短,帮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对学生出现的过错不迁就,教研室主动出面与有关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一同帮助学生自觉地尊师重学。
   第二,要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打响教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创新需要研究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提高“能教”的水平。创新能够提高教学和教师的科技声望,吸引更多优秀或比较优秀的学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生源方面的基础。
   第三,要抓好教学研讨工作。顾名思义,教研室要研究教学方法问题。如果不把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当作一种“负担”,每个教师都会通过教研活动有所收获。“会教”需要实践经验,以老带新是必要的;“会教”需要方法创新,以新促老是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每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就能增强课程建设的整体实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质量体现为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表现出来的。
   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特殊形式,要在短期内学会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教师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对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要解决两大问题:
   第一,要解决“想学”的问题,认清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发挥家长的正面教育作用,尽可能做到与每一位家长都建立联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其次要发挥优秀毕业生的示范作用,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要探索精神鼓励的各种方式,比如颁发徽章,扩大奖学金授予范围(必要时可减少数额)。
   第二,要解决“会学”的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传授学习方法,善于帮助学生记得住,用得上、做得好。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一些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书刊,第三,同学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现代化建设促进。
   205-03-25写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151-960730.html

上一篇:44扔掉这块“废电池”(2004)
下一篇:爱情、友情和色情的逻辑图示
收藏 IP: 223.74.113.*| 热度|

2 王安良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