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087珍视瞬间的美好

已有 1687 次阅读 2016-2-8 05:52 |个人分类:已发译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生哲理

                   珍视瞬间的美好
           安娜·昆德仑/著    高金华/编译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有快乐的时光,也有忧郁的日子。如何才能忍受磨难、摆脱烦恼,使生活更加美好?请看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畅销书《黑与蓝》作者安娜·昆德仑女士的见解。
   得知母亲患了卵巢癌生命垂危时,我只有19岁。虽然我刚上了一年大学,但我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大。在大学二年级开学时,我不得不收拾书包回家。在市郊的一所房子里,我学着给濒临死亡的妈妈制作肉糕和注射吗啡。
   一年之内所能领悟的道理是令人惊叹的。我九月份回到家中,母亲在第二年的一月份病逝。到了四月份,我相信自己从生命的废墟拯救出某种东西,因为我意识到:我必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开始新的生活。我真切地感受到肺部呼吸所产生的快感。我注视着水仙花和杜鹃花,天哪!它们多么美丽!
   我回到大学校园,看到很多同学或多或少地对生活感到厌倦。而我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因为除了把生活当作一份礼物,我再也不会把它看作是别的东西。
   噢,有时我也会失去这种心境。好日子和坏日子,生活在循环而人的情绪有时会很灰暗。我们毕竟生活在悲观主义很时髦的年代,有时一觉醒来在报纸上看到的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似乎我们低估了人类所具有的色情和残忍的天性。
   人类生活所遇到的麻烦确实令人恐怖。当生活遭到践踏时我们深感悲哀,正是因为我们在思索人生时可以想象它能够多么宁静、祥和。我们明白,如果只能活6个月的时间,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紧紧地把握住每一天和每个小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不但拥有很多时间而且拥有家用电器、小汽车和宽敞的住宅──我们的祖父祖母曾经认为只有富人才能拥有这些东西。
   然而我们并不感到欣慰,反而感到空虚。工作使我们精疲力竭,孩子让我们忧心忡忡。
   老实说,是我们难以承受富裕的生活。生活是美好的,而这正是我们有义务使它更美好的理由。如果我们不放弃某些东西,生活就会嘲弄我们所获得的一切。
   我常常不愿放弃每一分钟,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我记得有一天采访一位妇女,她每周要到邻里餐厅参加两次义务劳动。她除了有自己的一摊工作外,还要照顾忙碌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我站在水池旁看她飞快地刮胡萝卜,我问她:“你怎么能挤出时间干这么多事情?”她抬头看了看排队等候吃饭的人们,手中的刮刀几乎没有停顿,她以问代答:“我怎么就不能呢?”
   问题不是我们能否象她那样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因为我们也有义务这样做。关键是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生活是美好的,这不仅是指那些让人兴高彩烈的大事,也包括生活中的细节:孩子细嫩的小手、丈夫恬静的面容、意大利面条的美味和《傲慢与偏见》的精彩。美好的生活是由短暂的瞬间构成的,就象银屑在沙砾中闪烁。美好的生活经常悄然而至,如果我们无暇感受,那么它将不复存在。我们必须为它腾出时间。
   因而我提出如下建议:学会快乐,学会观察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有所回报,因为它使你对生活充满激情。
   善待生活中的小事,尽管有时它们很难在我们繁忙的日程表中占有一段时光。但是,如果缺乏由这些小事所带来的内心的满足,我们的事业就会仅仅存在于履历表中。而在冬天的夜晚,这样一份履历表只能给我们带来凄凉的宽慰。
   诗人格温德林·布鲁克斯写到:
   “珍惜短暂的时光,不久它会消亡。
   无论和伤感或是愉快,它都不会再来。
   再现的仍是悲欢交织的景象。”
   有时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欣喜,有时我们通过磨难又有所收益,我的经历亦是如此。正是在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见解:生活是美好的,但我们没有权力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8年第11期第82~84页。
   原载:《青年之友》1999年第6期第65页。(主持人/阿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151-955067.html

上一篇:086寻找
下一篇:088酗酒:美国大学校园中的杀手
收藏 IP: 223.74.1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