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 精选

已有 26835 次阅读 2014-12-2 15: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胡焕庸线

【按】:李小文院士在科学网向我提问:《请教王铮博主:胡焕庸线、定律、及其“打破”》,我今天才看到,回答如下:李小文院士,由于忙,未能看到你这篇文章,你提到的:“你们还绘制了一张图给我,上面从东到西、以地级市为中心圈了几百个点,打破了‘胡焕庸线定律’”,一事,我不知道。我近年对胡焕庸线研究较多,也不知道这里的“你们”是谁,是谁“打破”了胡焕庸线。我的研究主要见《地理研究》201212期《中国大陆空间结构的分异的进化》,基本认识是,中世纪温暖期结束后,胡焕庸线就锁定了中国的发展格局,胡焕庸线仍然制约着中国,用进化经济学的词叫“锁定”。但是我们的模拟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出现突破胡焕庸线约束的迹象。这里“突破”与“打破”是有差别的。突破是从中约束中突出一些来,“打破”指的是什么,我不懂。前几天,《文汇报》问我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正好我在国外,因此,我草草形成一文,今天见报了。我的原文如下,发表时编辑是否有所修改,我不知道。这里我要声明一句:我对“东水西调”的可行性质疑,对所谓“引渤入疆”不赞成。另外“胡焕庸线”也不能够等同中国地貌台阶线,而是受到地貌一定影响的气候-生态特征线,它制约的主要是水资源。

 

题: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

 

 

胡焕庸线的起源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1934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胡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传统上为农耕区。胡线西北方人口密度较低,地貌或者为沙漠或者为高原,传统上为牧业区。一般认为,胡焕庸线与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因此胡焕庸线形成是气候导致的降水差异造成的。事实上,根据中国科学院王铮等的模拟,胡焕庸线是在1240左右的气候突变后显现的。这次变化前中国旱涝分布的等值线分布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经线,表现为经度地带性。1240年后,旱涝分布等值线出现平行胡焕庸线的方向。这种降水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因此胡焕庸线两侧,农业生产能力、生态条件出现明显差异。王铮、夏海斌等的分析发现,这种有农业自然禀赋导致的差异,锁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在工业化发生后,由于发展对早期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城市对水资源和粮食的依赖,胡焕庸线仍然锁定着中国的经济地理结构。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粮食可以通过调配解决,但是水资源的约束作用显然很强烈,所以胡焕庸线很可能继续锁定中国发展的空间格局。

 

在气候变化下的胡焕庸线

   既然胡焕庸线是气候的产物,在气候变化下它会不会被突破。针对这个问题,王铮与华东师范大学乐群、夏海斌等,开展了数值模拟。利用GCM模型对中国2040-2060的气候变化趋势模拟表明,在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北部的降水条件将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蒸发的增加,水资源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不是太明显。其次,胡焕庸线的农业生产潜力锁定正在被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另外,中国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升幅最为明显的是藏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后者已经为中国农大刘丽等的研究证实),其次,胡焕庸线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但是,中国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潜力明显下降,这个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重大的考验和挑战。总之,计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农业供养人口能力,将有所提高。气候变化,为胡焕庸线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性。

 

关于胡焕庸线的突破

   如何突破胡焕庸线,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看到胡焕庸线以西的人口稀少,主张向西部移民的大有人在,但是这种善良愿望,往往不能实现。据1985年王铮对胡焕庸先生的采访,胡焕庸先生当时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人口分布问题,研究出这条人口分布界限的。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下,这种移民首先碰到了水资源缺乏保障的难题,其次是农业供养能力的限制。2010年来,王铮课题组针对胡焕庸线的突破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条件下,西北地区农业大约可以再供养1200万人口,西南地区,包括胡焕庸线东侧的环境脆弱带,可以再供养2700万人口。换言之气候变化在好的影响方面,可能使得胡焕庸线以西多供养4000万略低的人口。(但是气候变暖同时意味着东部地区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下降,所以气候变暖对中国有损失,而且灾害增加)。模拟还发现,如何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例如西安地区近年高新技术产业和通信服务业都得到了发展,选择了一条新型产业化道路。模拟表明,尽管一中心-腹地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空间组织模式取得了成果,形成的若干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巨型城市群发展区,但是适合胡焕庸线以西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是枢纽网络结构,应该以某些局部水资源条件好的城市,建立某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的枢纽城市或者说简短说“龙头企业驱动的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链,构造枢纽-网络型空间结构,这样可以明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带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打破中心-腹地型的空间结构,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将有效的提高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换言之,这是中国的增长红利所在,也是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所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发展以信息化经济为龙头的中国新型产业,第二、突破以中心-腹地结构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独立布局,发展枢纽-网络型的空间组织,规划发展;全国一盘棋,绝不搞地区封闭,绝不优先保障某些发达地区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47928.html

上一篇:2050:未来地理
下一篇:人民大学专家: 我不喜欢死!
收藏 IP: 210.73.4.*| 热度|

38 陈楷翰 陈安 胡荣桂 吕喆 武夷山 周健 苗元华 吴楷喆 檀成龙 李世春 朱晓刚 蔡小宁 张强 文克玲 杨正瓴 蒋大和 周金元 徐晓 蒲忠勇 任国玉 张超 麻庭光 黄永义 袁天宇 孙华 曹俊 科学出版社 鲍博 周华 董全 赵斌 高建国 crossludo ncepuztf chenhuansheng small03 GDHBWQ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