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宋词中的北固山

已有 4067 次阅读 2020-11-1 22:56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北固山, 北固亭, 甘露寺, 多景楼, 宋词

至少对我而言,因宋词而知北固山。1204(嘉泰四年),辛弃疾知镇江府,他已经65岁。翌年降级留任,后改知隆兴府,但任命又撤销。再后来几个任命包括兵部侍郎等要职,辛弃疾都没有接受。因此镇江知府可能是他最后一个实职。在镇江的一年左右,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写了两首怀古词,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姜夔和了《永遇乐》,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感觉比辛弃疾的词稍有逊色。把辛弃疾说成诸葛再世,也不能让人信服,虽然我其实是辛弃疾的粉丝。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岳飞的孙子也写过北固亭。

 

祝英台近·北固亭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

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

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

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

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

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

历历数、西州更点。

 

其实北固山名气更大的是甘露寺。《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中的佛寺,就是甘露寺。只是过去我不知道甘露寺在北固山上。《三国》中说到了南徐,刘备迎娶孙尚香就是在南徐。还说过润州,都是现在的镇江。但不记得说过北固山。宋人咏甘露寺,往往捎带上多景楼。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

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

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摸鱼儿·题甘露寺多景楼

 

孙吴会

 

八窗空、展宽秋影,长江流入尊俎。

天围绀碧低群岫,斜日去鸿堪数。

沉别浦。但目断、烟芜莽苍连平楚。

晨钟暮鼓。算触景多愁,关人底事,倚槛听鸣橹。

 

英雄恨,赢得名存北府。

寄奴今寄何所。西风依旧潮来去,山海颉颃吞吐。

霜月古。直耐冷、相随燕我瑶芝圃。

掀髯起舞。看羱伏苍苔,龙吟翠葆,天籁奏韶舞。

 

沁园春

 

夏元鼎

 

李将使访道有年,近得旁径。子憩其后圃,且问光透帘帏之秘,不敢隐默,不敢戏传,始以小词,庸谢雅意。

 

天下江山,无如甘露,多景楼前。

有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花竹森然。

四季风光,一生乐事,真个壶中别有天。

亭台巧,一琴一鹤,泥絮心田。

 

不须块坐参禅。也不要区区学挂冠。

但对境无心,山林钟鼎,流行坎止,闹里偷闲。

向上玄关,南辰北斗,昼夜璇玑炼火还。

分明见,本来面目,不是游魂。

 

北固山的名胜,除了北固亭和甘露寺,还有多景楼。宋人吟咏颇多。大体按作者年代排列,但有和词在原韵之后。

 

定风波·独登多景楼

 

仲殊

 

花戟云幡拥上方。

画帘风细度春香。

银色界前多远景。人静。铁城西面又斜阳。

 

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

故里无家归去懒。伤远。年华满眼多凄凉。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水调歌头·次韵陆务观陪太守方务德登多景楼

 

毛千干

 

襟带大江左,平望见三州。

凿空遗迹,千古奇胜米公楼。

太守中朝耆旧,别乘当今豪逸,人物眇应刘。

此地一尊酒,歌吹拥貔貅。

 

楚山晓,淮月夜,海门秋。

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

恨我相望千里,空想一时高唱,零落几人收。

妙赏频回首,谁复继风流。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

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

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唐多令·登多景楼

 

学箕

 

何处浣离忧。

消除许大愁。

望长江、衮衮东流。

一去乡关能几日,才屈指、又中秋。

 

芦叶满汀洲。

沙矶小艇收。

醉归来、明月江楼。

欲把情怀输写尽,终不似、少年游。

 

祝英台近·登多景楼

 

 

瓮城高,盘径近。十里笋舆稳。

欲驾还休,风雨苦无准。

古来多少英雄,平沙遗恨。

又总被、长江流尽。

 

倩谁问。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

落日潮头,慢写属镂愤。

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

正愁尽、河山双鬓。

 

沁园春·多景楼

 

吴潜

 

第一江山,无边境界,压四百州。

正天低云冻,山寒木落,萧条楚塞,寂寞吴舟。

白鸟孤飞,暮鸦群注,烟霭微茫锁戍楼。

凭阑久。问匈奴未灭,底事菟裘。

 

回头。祖敬何刘。曾解把功名谈笑收。

算当时多少,英雄气概,到今惟有,废垄荒丘。

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今愁共古愁。

人间事,尽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沁园春·用履斋多景楼韵

 

公许

 

万里飘萍,送江入海,过古润州。

正羁怀无奈,凭高纵览,濛濛烟雨,簇簇渔舟。

南北区分,江山形胜,忧愤令人扶上楼。

沉凝久,任斜飞雪片,急洒貂裘。

 

英风追想孙刘。似黑白两奁棋未收。

把烟霞饶与,坡仙米老,丹青难觅,摩诘营丘。

斗野号风,海门残照,长与人间管领愁。

凭谁问,借天河一挽,洗甲兵休。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曾伯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

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

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

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

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

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

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

 

 

醉我一壶玉,了此十分秋。

江涛还此,当日击楫渡中流。

问讯重阳烟雨,俯仰人间今古,此意渺沧洲。

天地几今夕,举白与君浮。

 

旧黄花,新白发,笑重游。

满船明月犹在,何日大刀头。

谁跨扬州鹤去,已怨故山猿老,借箸欲前筹。

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

 

最后再抄两首说到北固山的《蝶恋花》词。

 

蝶恋花·送春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

 

仲殊

 

北固山前波浪远。

铁瓮城头,画角残声短。

促酒溅金催小宴。

灯摇蜡焰香风软。

 

落日烟霞晴满眼。

欲仗丹青,巧笔彤牙管。

解写伊川山色浅。

谁能画得江天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56678.html

上一篇:工程专业非线性动力学教材建设(2000)
下一篇:满眼风光北固楼
收藏 IP: 58.199.176.*| 热度|

2 张晓良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