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网”上开博13年记
2007年5月,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现改名:《中国科学报》)驻陕记者张行勇老师鼓励我在中国科学院办的“科学网”上开一个个人博客。我当时问他:开博客干什么?
他说:“把你从事的与科学有关的活动(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放到科学网上,可以与其他科学家进行交流,丰富个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人生。”
随后,“科学网”的老师随即邀请我开博,注册时间 2007年6月4日15:11,2007年6月5日08:53我在“科学网”上正式开博,首篇即以“对中国大豆综合产业情况的分析及建议”正式在科学网上与众多博友见面(此文原载《中国油脂》杂志2007年第3期);第二篇是张行勇老师采访我的发表在《科学时报》第二版“中国大豆综合产业路在何方”的文章(原载《科学时报》2007年2月5日第二版)。
作为在《科学时报》这样的大雅之堂,能反映大豆加工业心声的文章和博文,是我没有想到的。
据统计,我从2007年6月5日 08:53至今的13年时间里,我在“科学网”上共发表了1872篇相关博文(其中有近百篇是转发他人的作品),现在的点击量已经达到了527万人次,近期在“科学网”单周博客排行92(1479),博客总排行73(5270706)。我国粮油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网”上开博,当时可以说我是第一人。
在“科学网”上,我先后认识了许多科学界的大咖人物,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武夷山老师,农业部《农业工程》杂志的王应宽老师、中国科学院贵阳分院的刘玉平老师、清华大学的祖乃甡老师,中国科学院应急管理专家陈安迟菲老师、西安交通大学的陈绥阳老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任胜利老师,以及蒋高明老师、蒋继平老师、李莉老师、郑秀娟老师、王德华老师、朱晓刚老师、杨正瓴老师、杨玲老师、吴中祥老师、柏舟老师、刘立老师、孙学军老师、肖传国老师、张志东老师、李霞老师、许培扬老师、喻海良老师等等,总计算下来有370位好友了(现在有56位匿名了)。
在这些好友中,我们在北京见过面的有10多位博友,在西安见过面的有20多位,得到柏舟老师、陈绥阳老师和陈安老师的赠书约10余册,得到刘玉平老师赠送的“风雨桥”的珍贵礼物,还有几位老师送给我他的书法作品等等,所有这些,都时时刻刻装在我的博文里,装在我的科学世界里,装在我的内心世界里。
同时,还有在“科学网”博客上相会的西安科学史和编辑大咖姚远老师、赵大良老师、钱建立老师、石应江老师、石永强老师、于修烛老师等。
在“科学网”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祖乃甡老师的博文“难忘1976”,以及他给我的画像;在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见到武夷山老师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在我的印象里,“清水洋先生”在与病魔搏斗中坚持写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最让人感动的;在“华南虎”争论中的各路英雄的论点论段时时还萦绕在我的心里;以及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与编辑方面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的焦点有时也“各执己见”;还有李建立老师的“蛇”论;杨正瓴老师“天津大学”里的故事等,都是让我在“科学网”上认识除粮油以外的科学家和科学知识,有些还是重要的收获。
我在“科学网”博文多次(近百次)被编辑们推为“精选”,一度受到多方关注,我的博文主要是反映食用油脂专业方面的一些内容,有时也刊一些粮油食品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以及与粮油食品有关的人物事件、人物事迹,所有这些都为我13年的科学活动、科学普及、科学人生,以及科学阅历提供了阵地和基础。
有朋友会问我:“你有那么多的时间读博、写博,有时候还要参与一些讨论,时间从哪里来?”可以说,我自从开博后,就很少打麻将了,我读博、写博的时间是从麻将桌子上“偷”下来的。
最后,我要深深地感谢在“科学网”里默默无私奉献的编辑们,是你们的辛勤努力,使得我在这个科学大泳池里没有被“淹死”,而且还活得被外人看似的“潇洒”,谢谢!
还要感谢我在“科学网”里认识的各位博友,使您们让我在科学的海洋里没有迷失方向,并且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
谨以此文纪念我在“科学网”上开博13周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1-17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