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editor 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博文

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 精选

已有 13353 次阅读 2011-11-1 09:11 |个人分类:研究预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影响因子由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提出,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影响因子及SCI作为重要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被引入国内,受到国内科学管理、情报学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基金申请、学位授予点申请、大学或科研机构排名等,无处不见SCI及影响因子的身影,被称为中国的SCI现象。有学者认为,SCI和影响因子用于科技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中国尤其突出。2008420,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发布了关于“影响因子不当使用的声明”,仔细揣摩这一声明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应用SCI和影响因子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并非“洋人不理会SCI”。

早在2002年,印度学者Bachhawat就提出了“影响因子综合征”这一概念,2009年,美国迈阿密大学的Elsaie等称其为“影响因子神话综合征”。最近,印度的Lakhotia再次提起影响因子综合征。

国际权威期刊Nature的网站上,在“About the journal”一栏,首先给出了“Citation and Impact Factor”,明确声明,该刊的影响因子为34.480Science也在其网站上声明,“The 2009 ISI Impact Factor for Science is 29.747”。2009年影响因子最高的10SCI医学期刊中,有7种期刊给出了影响因子,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其网页的显著位置。

进而对2009SCI数据库收录的1259种医学期刊进行调查,其中,36种期刊未找到网站或网站主页不能打开,7种期刊网站主页为非英语语种。能顺利打开网站并可读懂信息的1216种期刊中,770种(63.3%)期刊可在网站查找到影响因子,其中389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网页显著位置(网站首页明显图标标示、杂志图片上方或侧边栏、杂志介绍栏显著图标、首页通栏标示);187种(15.4%)期刊同时给出了影响因子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 513种(42.2%)期刊列出了所入选的检索系统,108种(8.9%)期刊还给出了5年影响因子。

个人认为,期刊网站发布其影响因子是一种炫耀的心理和行为。我国入选SCI数据库的期刊也是一样,必然会在其网站上、甚至是显著位置发布这一重要消息。调查结果显示,网站发布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广泛分布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明显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据我们调查,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或近年来影响因子有明显增加的期刊均会在其网站适当位置公布影响因子,以吸引作者投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期刊入选SCI数据库及其影响因子高低已被全球学术领域所广泛关注。

2008年,美国的Plasmonics在其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公布之后,及时与读者分享了这一消息,并认为SCI收录对杂志进一步的发展尤为重要,希望读者继续关注杂志发展,同时提出向该领域专家约稿的请求。2008BMJ《英国医学杂志》在其杂志消息一栏中,曾发表了一篇以“BMJ的影响因子提高了24%”为题的文章,不仅告知作者BMJ当年影响因子大幅度提高,还以图的形式描绘了BMJ近几年来影响因子不断增长的趋势,并提出向作者约稿的请求。英国杂志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简报》当年影响因子一跃达到24.37的高值时,迅速向读者报告了这一好消息,并明确提出感谢当年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因为其对该期刊当年影响因子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国的Karram在其杂志影响因子由2006年的1.828上升为2007年的2.523时,也撰文对读者和编委表示感谢。CMAJ《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以述评的形式提出该刊当年JCR发布的影响因子有误,希望作者继续关注CMAJ,并一如既往地向CMAJ投稿。Abbasi提出作者希望自己的文章见刊于Lancet《柳叶刀》的最主要动机是因为该刊在医学、内科学领域拥有较高的影响因子,杂志的声望可相应地提高其文章的知名度,以至于一些期刊工作者进行有目的的操作,旨在提高其杂志的影响因子,增加稿源。另外,西方国家也存在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的水平越高。图书馆或研究机构优先选择订阅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研究者选择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稿源丰富,编辑有充分的空间选择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一些研究机构甚至规定其部门的研究人员必须在影响因子高于多少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也受到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Kirschhof等指出,在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影响因子的应用已远远超出其最初的目的,政府根据研究机构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来决定基金资助的数目;研究机构及大学根据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决定职称的晋升和奖金的发放。由此可见,在欧美等国家,影响因子也广泛用于科研绩效评价,所谓的“SCI现象”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学术现象。

201174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并首次将SCI论文及其被引频次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具体要求是,到2015年,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由世界排名第8位提高到前5位。这将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的“SCI热”。

影响因子如此受到关注,且其对期刊和科学家个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就难以避免影响因子被人为地操作。有学者指出,期刊编辑有意地诱导作者引用本刊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以增加期刊的被引频次,或刊登较多的引用本刊前2年论文的文章,即通过增加自引来提高影响因子。另外,也有学者指出,期刊管理者有意地发表较多的编者述评、专家论谈、前景展望,或者提高读者来信的刊发比例。据统计,采取这种方法,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提高30%~40%

本研究还对近5年来各个国家SCI期刊数量增加情况、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影响因子研究论文的增长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和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1)多数医学期刊在其网站上给出其影响因子值,NatureScience也不例外。20012010SCI数据库收录医学期刊的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呈现出暴发性增长态势,且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增加的数量均位居前三位。近10年间,影响因子研究论文逐年增加,论文产出量最多的多是欧美发达国家。这说明,国际学术领域对SCI和影响因子的关注度在逐年提升,并且逐渐加剧。

2)值得注意的是,SCI和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近10年来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甚至将会愈演愈烈。

3)中国人首先提出了“SCI现象”,印度人提出了“影响因子综合征”,美国人提出了“影响因子神话”等。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广泛应用于中国、印度、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等国家科学评价的各个领域。“SCI现象”和“影响因子综合征”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广泛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

[全文已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指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405-503306.html

上一篇:SCI数据库这样处理通讯作者
下一篇:人体器官可否实施有偿捐献
收藏 IP: 202.196.221.*| 热度|

29 许培扬 吕喆 吴飞鹏 赵纪军 刘用生 许洪光 孙学军 王守业 赵美娣 任胜利 梁建华 夏伟梁 吴昌维 杨正瓴 丁甜 金小伟 温世正 武夷山 罗晓敏 吕新华 马峥 何学锋 戴德昌 王晓峰 高莉 闫钟峰 强涛 luxiaobing12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