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表扬一下自己

已有 3545 次阅读 2015-11-4 15:4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之前在公众场合,总是不敢开口说话,在英国的时候,每次在听讲座之前,都下了狠心说今天一定要提问题,但每次在关键时刻都是勇气不足,灰溜溜放弃。近来不知咋了,勇气非常足,每当到提问环节,总是第一个举手,第一个发言,还总是被主持人允许发言。

第一次发言,是在上次泰晤士报发布亚太地区大学排行榜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排行榜,上海地区同济大学排名第五,因为怎么着同济也应该是第三,至少是第四,但排到了非985的华东理工后面,总有些匪夷所思,我就问发布方,这种排名在上海地区发布,而排名和上海地区的共识相矛盾,是否有些不合理的地方。那次,我用英语提问的,没有打草稿,很开心!

第二次发言是在同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的国际会议上,用中文提问。提问对象是教育在线的主编陈志文先生,他说一个民办的网站在招聘国外的留学生的时候,没有采用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方法,而是采用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法,因而访问量很大,促成了很多国外人士到中国来留学。我便问他从本质上而言,所有的学科分类的思想都类似,外国人在考虑想学的东西的时候,也必然是从专业来选择,如果外国人不接受中国人的学科分类方法,那么,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考虑的?和中国人的考虑方法有什么本质不同。陈老师告诉我说,这个网站在研究了外国人的习惯后按照外国人的思维设计了网站,比方不说馒头,而说面包,甚至说bread.但这些东西总归还可以统一定位为一种用面粉发酵后做成了食物,感觉本质上还是相同的。后来和陈老师私下聊了聊,他们他们其实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对应。这种对应就用外国人思维来看中国的学科教育体系。后来他还答应我把他们的对应关系给我发过来,我一直期待。

昨天去复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福家的讲座:科学与文史————博雅教育之精髓的报告。讲座内容浅显易懂,只是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中国,恐怕难以看到第二个!讲完后,我也是第一个举手问问题,我问杨院士,如何从政策层面上让领导重视文科科研发展。杨院士批评当今不重视文科科研发展的人是目光短浅,会毁了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前途。他还举出一个列子,说一个学历史的后来却得了数学的最高奖,因为历史和数学在逻辑上有某种想通的地方。我想接着问问这个人是谁,但想到老先生没有准备可能一下子也想不起来,如果想起来的话,他应该把名字说出来的(悄悄问一下大家,您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总之表扬一下自己,不仅在学术活动中我敢于发言了,甚至在我们基督徒的活动中我也会阐述我的想法,尽管开口说话之后,我自己都把自己吓了一跳。刘玉仙,再接再厉,争取成为那个在会场上滔滔不绝的话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933318.html

上一篇:论包容:倾听,吸纳与反思
下一篇: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22 武夷山 俞立平 蔣勁松 杨正瓴 许培扬 朱晓刚 文克玲 陈楷翰 梁进 刘立 李杰 钟炳 李颖业 汤薇 蔡小宁 王桂颖 李学宽 郭向云 王德华 黄育和 clp286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