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诺贝尔获奖文章的引文到底告诉我们些什么

已有 4378 次阅读 2015-10-9 09:5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再凑个热闹,介绍一下我的文章:

高锟在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其时其获奖论文的引文数不到200,致使大多数人开始怀疑引文分析的用途。当时LL已经邀请我到T大做个学术报告,而当时我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研究,因为清华大学也是工科院校,对工科引文特征应该有兴趣,于是决定做这方面的研究,三年后,这篇文章发表于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rocessing.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到T大做了一个学术报告。

主要发现如下图所示:



大家先看看此图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解释。这里先给大家展示一下高锟获奖论文的结论。


在这个满篇都是possible potentialdepend problemnot impossible等不确定词汇的结论当中,大家发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此结论所包含的科学价值?而这些科学价值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再来看看光纤通讯发展的历史。

 1966年高锟提出利用当时还不存在的光纤来通讯的观点,1970年,高锟所说的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问题得到解决,康宁公司通过外部汽相氧化法制备了的高品质低衰减的光纤。第一缕阳光照进了梦想的天空。之后人们开始集中探讨光纤传导方方面面的问题。

 1975Dorset 警察局在他们的通讯系统遭受雷击而瘫痪后,修建了第一条非实验用的光纤通讯系统,把光纤通讯从学术阶段带进技术应用阶段。但因为花费和一些技术障碍,贝尔实验室和英国电报局抛弃了这一技术。

 1966年到1975年是光纤通讯的学术研究阶段,1975年开始光纤技术进入技术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光纤通讯面临两大技术难题:一是可资利用进行传导信号的波段太窄,一是光纤传播的距离不够长。前者通过不断扩大可传导信号的波段而使光纤通讯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并最终实现波分复用。

 后者则通过1987年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发明得以克服,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波,是光通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它使光纤通信可直接进行光中继,使长距离高速传输成为可能。

 1990-2000年,光纤通讯受互联网泡沫的影响而大幅成长,但在世纪末泡沫破灭,光纤通讯成为受经济规则支配的产业。

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图一:是不是可以看出如下两点?相对于趋势线,

 在学术研究阶段,引文扩散曲线是凸的,在技术应用阶段是凹的,拐点是阶段转移点。

 学术阶段最大突破是最小值点,而应用阶段的最大突破在最大值点。

 这两点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承认高锟的原创性的真正包含科学价值的结论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都推动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而这一点在在高锟文章中所包含的科学思想的引文传播过程中是可以看出来的。其原理在于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状态会影响其后面的发表和引用这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引文和发文过程实际上表示科学思想的传播过程。各种思想互相作用,影响了科学思想的传播状态和传播方向。而关键技术突破是能够影响行业研究趋势的,会带动行业发展,而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在各种思想互相作用最激烈的时候取得的,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文章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引文和发文趋势。那些能带动研究趋势变化的研究,不仅影响了研究趋势,也带动了引文和发展趋势的转移。这种转移和变化,有的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这些可以从引文传播曲线的凸凹性和一阶导数,二阶导数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再重述一遍,引文是有关科学现象的各种概念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科学概念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在人类智能空间扩散开来。科学也在有关科学现象的各种观点相互作用下演化发展的:通过对这一现象各种研究,我们形成了有关调查现象的各种观点,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我们不断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逐步从未知到了解,从了解到更了解,并最终理解到这一现象的本质。

再强调一遍,是文章所阐述的科学研究的科学价值决定了引文,而不是引文决定了科学价值,作为科学研究状态的表征,从发文和引文的状态及其变化中,是能够检测到科学研究状态的转移和变化的。

引文是科学观点互相作用的方式!屠呦呦获奖论文的引用少是另一个引文少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多年前,当屠呦呦获得那个医学诺贝尔奖(很抱歉记不到名字)的时候,我就想做一下这方面的研究,但因为身体不好,一直也没有做。屠呦呦获奖后,我就想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也欣喜地看到科学网上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屠呦呦文章的引用过程,是研究中西方科学思想互动交融最佳的载体,杜建的博文中,有些论及,可以他的出发点错了,还是以传统的引文数来分析科学价值。生病之前,和杜建有过合作计划,当时帮他修改了一篇中文文章,约定一起写一篇英文,可惜后来病了,没有完成这一计划。不知道杜建愿意不愿意和我合作,以一个人做第一作者,另一个做通讯作者的方式完成这个研究。在开始合作之前讨价还价说这个问题,真的很羞愧,但目前的评价指标如此,而我的工作职责里也有一年完成一篇SCI的任务,完不成SCI就是失职,失职可能会失去我现在的半个研究岗位。所以,我得生存,然后才能做科研,不是吗?杜建你愿意吗?

Kao IPM.pdf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926723.html

上一篇:我也获奖了
下一篇:母亲的味道
收藏 IP: 114.91.7.*| 热度|

20 许培扬 刘立 武夷山 罗德海 杨正瓴 赵凤光 吕喆 姬扬 蔡小宁 柳林涛 牛登科 戴德昌 李兆良 赫荣乔 谢平 彭真明 俞立平 魏瑞斌 沈海军 任胜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