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电子书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

已有 4534 次阅读 2015-10-22 16:23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校图书馆, 电子书, 信息资源, 馆藏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互联网成为学习、教育和研究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种“媒介”,高校的学术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体成为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学术交流的新手段,学术博客成为记录学者学术思维过程的重要平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新型资源。图书馆资源建设方向亦将发生变化。

   当前,许多高校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资源建设(馆藏、数字资源)是重中之重。馆藏主要指印刷型图书、期刊。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对印刷型馆藏指标作了规定,比如综合性大学生均100册,每年年进新书生均4册;工科院校生均80册,每年进新书生均3册。按照这个标准,包括211高校在内的高校,不少是打了若干折,有的八折,有的更多。据悉,今后印刷型馆藏的要求有所弱化,对数字资源更为侧重。

   据华中科技大学章文浪《学术环境演变中的高校教学研究所需文献资源初探》,不同学科教师和学者所需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人文社科、工科,还是医学的教师、学者,都重视学科领域的基础文献使用,如基础理论方面的原著、学术专著、学术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国际同行交流等文献,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仍然要以这些文献为主。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形态学术资源,但采购经费仍然需要在传统资源上进行高比例投入。(参见:王晶晶、朱本军、肖珑.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第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5-11.)

   有高校领导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打算大力削减印刷型文献,十三五期间购书为应购册数的1/5,寄希望于电子书。印刷型期刊经费很少,主要是少量大众阅读类期刊,也就是消减的是印刷型图书经费。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在现阶段电子书,更多的是起着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作用。《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9/06/c_134593408.htm),提到了“2014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3种、35048.82万张”,全文未见电子书字样。超星电子书是数字化图书,据2014年的介绍,数字化近300万种,中文文本书30万种,近十年新书75万种,授权作者35万位,合作出版社200多家。方正APABI中华数字书苑

收录近12万种电子图书(注:2012年的介绍)。我国原生电子书很少,学术性电子书比例更少。Springer电子书数据库根据研究人员及科学家需求而特别设计的在线图书数据库,大部分图书电子和印刷版同步出版,收录超过54,000种STM书籍、丛书及参考工具书等电子图书,每年增加7,000余本最新出版图书,供读者在线阅览。

   电子书的服务模式、利用模式有优点,同时也存在问题。超星电子书2007年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集团采购(53万种),设了四处镜像点(东南大学镜像点;南京大学镜像点;江苏大学镜像点;徐州师范大学镜像点),目前各镜像点服务器不时有故障,服务不正常。传统镜像:不支持馆外访问;不提供整合接口;不接受定制需求。新型镜像:高清晰图像数据阅读体验;送每日新书推荐;开放目次检索。超星阅览器在不断升级中,不同的版本存在不同的问题。有些图书馆提供电子书阅读器借阅,一方面是需要费用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考虑产品更新。有的电子书的服务模式,模仿印刷图书,也设借期、借阅册数限制等。当前还有一个现实是,由于网络设施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等原因,有较大比例高校学生用户利用网络资源并不方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弱化了,甚至有好些馆已经消亡了。更多信息可以阅读:魏来、刘骁.中美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56-62.

   以每年综合性大学生均进新书4册为例,假如是2万在校生,年购新书8万册,当前复本数通常为1.8左右,也就是不到4.44万种。再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平衡一下,没多少书。简而言之,电子图书目前替代不了印刷型图书,不宜对电子书寄予过高期望,必要的图书经费投入应给予保障。


图谋注:文中涉及数据,部分不够准确,仅供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930109.html

上一篇:高校所需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的一般规律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76期 20151023)
收藏 IP: 122.194.216.*| 热度|

2 蔡小宁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