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届不惑,按孔夫子的意思是能明辨事理,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然而安心与心安,于我都是问题,甚至是不小的问题,单单闲话一下科研方面的。
我当前属于三无人员:无学历、无职称、无课题。无学历、无职称,是相对的,主要是指无博士研究生学历,无高级职称;无课题是“真没有”,连芝麻课题都没有,当前一分钱科研经费也没有。据《全国社科规划办规划处负责人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答记者问》(http://www.npopss-cn.gov.cn/n/2014/0716/c351660-25289636.html),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申报总数为28186项,申报者具有博士学位19591人(占65%),申报者具有高级职称20956人(74.3%)。2014年“985和211高校以外的地方普通高校共申报13860项,其中9302人为博士,占67%;入围2885项,其中博士2216项,占76.8%;立项1839项,其中博士1422项,占77.3%。另外还有417项负责人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但是几乎都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其中教授298人,副教授116人,中级职称仅3人。”,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说明自己“无职称、无学历”是“真没有”。
在科研这条道上混,学历、职称、课题三者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三要素。科研成功人士三项全“优”,假如某一项或两项有短板,每每显得“不协调”甚至“不和谐”。到我这个年龄,混到三无的境地,多少有些尴尬。因为自1999年参加工作,2000年开始发表论文,在“科研”这条路上,算一直在耕耘,也许没有“功劳”,但“辛劳”是可以有的。部分师友以为我有学历有职称,知道我是真没有时,每每有几分感慨。经历过一些波折之后,也曾有一些感伤,但混心未改。
近两年,虽然我对课题没敢有过多的想法,但对其中的滋味还是略知一二。我有留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几乎每月均有“终止x项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原因是“最终成果均存在较多学术不规范问题”,结局是项目被终止,“预留经费不予拨付,已拨剩余经费按原渠道退回”。我留意了一下,2013年12月13日至2014年7月2日累计有21项。项目承担者,原本均算是有关领域“佼佼者”,如此结局某种意义上是“被结果”了。我不会简单认为那是“报应”、“咎由自取”之类,而是觉得其中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深思。项目承担者,为何自讨苦吃?为何前赴后继?项目管理者管理单位,为何未能防患与未然?为何未能“亡羊补牢”?甚至还有一个元问题:学术规范在哪里?衍生问题为:是谁规范学术规范?由谁仲裁学术规范与否?
安心与心安,是广大学者追求的一种境界。吴建中先生即将拿到《转型与超越: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样书时说:“我唯一的担心是写的东西有没有差错,引用文有没有忘了写来源,收录的照片有没有得到许可等。所以每一次写完东西都要阅读至少一次。”(见:吴建中.把“闲”用好用巧.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10r34.html)我近期浏览过一名我所敬重的一位学者的著作,书的末尾“关于本书数据、专有名词体例及图片版权的说明”中,有“本书引用的大部分图片和照片,已获得作者的授权;少数未获得授权者,欢迎作者见书后,与本书作者或出版社联系。”。作者就学术规范方面格外谨慎,唯恐有疏漏,授人以柄,给我的感觉是当前就学术规范问题,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安心与心安,既有内因亦有外因。一方面,境由心造;另一方面,境有“行”造。内外兼顾,内外兼修才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