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将一个校内课题结题,可谓不了了之。做第一个校内课题,经费是5千元,这次是做第二个,经费是3千元。第一个算是“校内重点课题”,下了很大功夫做,结题时受了点刺激——感觉如此认真,原来根本不必要。第二个叫“面上项目”,因为申请省部级项目失败,修改了一下研究内容,顺带报的,原本以为可以获得5千元资助,这一年开始搞“繁荣计划”,立项项目多了。最近公布了2012年的立项情况,发现经费又缩水了,人文社科类最高的是4千元(“繁荣计划”为2千元”),真有点撒“胡椒面”的意思。
做课题比较头大的是跑若干程序。此次结题,经费方面,去年就“解决”掉了,怀着几分忐忑准备了一些票据,拿过去之后居然大都合格,只剩下不到100元。那100元我不想要了,省得费劲。结题材料的准备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多,“面上”的功夫还得一一做实。结题要求有所变化,向科研管理部门咨询并按要求去办。找人写评价意见,签字,盖章等得“一丝不苟”。结题材料得装订好,还得找专业人士办理。全套跑下来,历时两个星期。至于真正完成结题,也就是科研管理部门同意结题,那个时间无法预计(可能是“批处理”,通常比较长)。
做这类小课题,说是课题组,实际上大多数只好一个人去战斗。当前各级各类课题多如牛毛,有的刊物明码标价,署一项课题资助另收600元每项。此次完成这项校内课题,发了3篇论文,其中两篇交了版面费,计1320元,还有一篇未交版面费,算是“约稿”,欠个人情。我的收获,从物质的角度衡量,那就是收获了一点图书资料费,与此同时欠人情若干,比如求人家做课题组成员,求人签字等。这个级别的小课题,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基本是忽略不计的。我们当前的导向是,只有那些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且必须是到帐经费比较多的,假如是到帐经费比较少的,意义不大,如果是“立项不资助”基本相当于不算“工分”,指望作其它“用途”,收效亦甚微。
若干年前,我对各级各类课题颇为关注,并实际申报或参与申报了一些。曾被戏称为“课题迷”。随着对相关情况的了解加深,对课题愈来愈迷惘了。当下,课题的意义,并不在于所研究的课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身,而在于研究“课题”。本文疑似亦为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