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张美萍.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纸电融合趋势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1):44-49.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1期刊发张美萍《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纸电融合趋势初探》,该文认为,在新媒体及融合出版态势下,中文图书出版数量剧增、单价上涨,读者对图书的多元使用需求以及馆藏空间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促使图书馆在中文图书馆藏建设中必须设计转型发展的方案,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读者在中文图书的使用中所暴露的问题,要求图书馆认清方向,理清思路,以顺势求变,顺势应变,加快构建纸电融合的馆藏建设体系,更好地促使图书馆服务转型。
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环境趋势。中文图书出版品种的总量保持快速上涨的态势。由2009年的20余万种上涨到2018年的近52万种,10年间图书出版品种数上涨了72%。2017年以来初版图书的出版数量持续减少,与严把质量关、提高社会效益直接相关。2019年新书出版品种继续下降,只有2018年年的80%。中文图书定价大致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保本微利到1984年后的利润率定价,再到1993年后的市场定价这样三个阶段。学术图书的价格由出版单位根据纸张成本、印刷工价和发行册数等自行制订定价标准,虽然目前国内图书出版行业尚无有关学术图书的价格统计分析,但从大学图书馆采购的图书价格涨幅来看,学术图书的价格涨幅远远超过图书价格的总体涨幅。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实际结算平均单价从2010年的36.76元上涨到2019年的94.71元,平均每册中文纸质图书实际结算单价上涨了157.6%,平均每年上涨15.76%。在新媒体视域 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阅读的普及,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呈现出明显上涨的趋势。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81亿元上涨到2018年的254.5亿元,涨幅达214.2%。读者对中文图书使用需求趋 于多元化和数字化。鉴于读者对中文图书的使用趋于多元化,且更加倾向于数字化的特点,限于馆藏空间和经费的局限,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对于中文纸质图书的复本量逐年减少,为满足读者对图书多元化使用需求以及弥补纸质图书复本不足的问题,图书馆不断加强对于电子图书的馆藏建设力度。
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顺势而变。(1)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理念的变化。中文图书馆藏建设更加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主导、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服务理念。表现在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中文图书馆藏建设方面强调以学科内容建设为主线,强调用户决策采访,使经费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注重纸电融合建设、协同发展。(2)采访技术支持平台的变化。中文图书纸电融合馆藏建设需要全新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尤其在融合出版时代,相同内容的不同载体在不同的平台上作业,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始按学科设置采访岗位,并根据学科来设计开发学科文献资源采访的系统支持平台,将工作内容权限直接划归学科采访馆员,学科馆员通过个人权限自主完成所分配的学科采访任务,使学科采访和服务更加便捷和有效。(3)中文图书采访模式的变化:纸质图书按需定制模式、纸质图书单独采购模式、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决策采访模式、纸电融合的采访模式。随着馆配商纸电融合销售平台的出现,一些图书馆开始使用其平台进行纸电融合采访,一是图书馆借助于平台进行“包库”使用的模式。“包库”使用进一步又分两种方式:①“包库”购买电子图书使用模式(租用模 式);②以“用”代“赠”的模式,图书馆“包库”“包年”使用 电 子图书,年终获赠“包 年”使用费的一定比例(按谈判合同约定),供图书馆根据读者使用情况,挑选适合馆藏的电子图书进行本地镜像存储,在挑选的过程中与纸质图书协调,进行纸电融合建设。二是单品种挑选电子图书,通过馆配商提供的纸电融合采访目录进行查重,单独挑选,在挑选的过程中,按照馆藏建设原则合理配置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比例。上述两种模式都可将其挑选的电子图书编目数据自动导入图书馆的统一检索系统,读者通过系统检索时,自动跳转到所使用的平台。目前,纸电融合平台基本上为第三方馆配平台,受制于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开放权限,其电子图书尤其是学术类电子图书仍有滞后现 象,三年之内的新书仅占近三分之一,许多图书馆受馆藏空间的限制和读者使用习惯的变化,希望转向“一纸一 电”融合采访模式,但遗憾的是,读者最需要的学术类图书绝大多数在现有的第三方平台上仍然看不到其电子版本,图书馆无法将其与纸质图书同步纳入馆藏。所 以,中文图书在绝大多数图书馆中目前仍以纸质图书为主进行馆藏建设。实际上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仍是两条线(出版发行、图书馆馆藏统计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只不过同一平台上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同步,有利于图书馆学科采访馆员的工作,有利于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协调互补采购。
中文图书馆藏建设的未来应变。(1)纸电融合的馆藏建设体系亟待建立。目前,由于电子图书的滞后性,决定了纸质图书仍是馆藏建设的重点,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坐等电子图书的出版,电子图书仍将是纸质图书的补充。在纸质图书印数减少,分销速度加快的前提下,图书馆必须改变原有的思路,如通过单采或按需定制等方式将核心出版社的图书快速采集到馆。对于已经出版发行的电子图书,则应根据馆藏发展政策来宏观规划纸电融合建设方案,循序推进,不可急躁 求多、求快,盲目跟风。随着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同步出版步伐的加快,图书馆应根据自身情况,如馆藏空间、经费预算、读者需求等,构建纸电融合的中文图书馆藏建设体系,更加理性地界定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采购重点及采购比例。(2)中文图书的采访流程应更趋于自动化。在纸电融合态势下,在人员减少的现状下,资源建设要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如通过平台建设,构建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三方共用的纸电融合平台,电子图书采访实现读者决策、馆员审核、自动上载导入系统,读者“一站式”检索使用;纸质图书应由馆配商自行上载采访目录,系统自动查重,读者及学科采访馆员进行图书审核、选订,馆配商按约定时间自动下订单、配书,根据送货单将数据自动导入系统,实现系统自动验收和自动编目。(3)继续推进学科采访,精准配置学科文献资源。通过学科采访,进行纸电融合建设,打破部门分
割、岗位分设的不利局面,促使采访馆员向学科专业化方向发展,扩大文献资源的覆盖面。同时,扩大读者决策采访权限,进行学科文献资源的精准配置,切实通过读者决策采访将其所需的图书精准纳入馆藏体系。通过推进学科采访,精准配置学科文献资源,促使馆藏资源建设向学科纵深方向发展,构建新的中文图书馆藏服务体系。(4)中文图书馆藏建设平台亟待重建。从中文图书的整个产业链来看,无论是出版社、馆配商或图书馆都希望能够尽快实现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同步出版。问题症结在于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及版权保护等原因,各方还未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出版社并不十分希望使用第三方平台,图书馆也不希望使用太多的第三方平台或出版社自建的平台。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出版社有自建的平台,多个馆配商开发使用第三方的销售平台,图书馆也在自建平台。相信未来通过各方竞争与合作,定能寻求到合适的平台来平衡各方利益,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快速的传播和利用。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图书馆更倾向于使用自主研发的平台,其平台的功能将向纸电融合、读者决策、馆员审核、自动导入数据等程序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图书馆现有的馆藏建设存在着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不同步,新版电子图书少、学术电子图书少等问题。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同等重要,图书馆的纸电融合建设已到了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和整体布局的时候!图书馆只有顺势应变、顺势求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下利用好有限的经费进行资源的精准配置,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