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业态变化,高校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图书馆转型与升级,同样需要谋求高质量发展。受到诸多约束,前进道路可谓亦步亦趋。
近期,教育部连续发布多个文件与高校图书馆印刷型馆藏未来发展态势密切相关。2020年12月23日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79. 生均图书(册/生) 定义:生均图书,是指某一级教育图书资源总量与该级教育在校生总数之比。图书资源总量包括图书及数字资源,其中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式出版书籍;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如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集、标准等)、电子期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学位论文(包括本校原生的和付费购买的学位论文)及音视频(包括自建的和付费购买的音视频资料),试用的数字资源和免费使用的数字资源及随纸本书刊所配的光盘以及非书资料等不作为数字资源计量;数字资源折合后计入图书资源总量,且所占比例最高不超过图书资源总量的40%。用途:该指标反映学校图书资源配备情况,可作为教育条件保障类和教育质量类指标。”;2021年1月21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图书指标已经几乎没了,看附件,第一类针对一流大学的完全没有图书指标,第二类也就一句模糊的话:3.教学资源与利用 X3.1设施条件 X3.1.1 教学经费、图书资料、校园网等满足教学要求情况;2021年1月27日发布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四)图书。生均图书不低于100册,可包括电子图书。”据《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年第1期朱强主编新年寄语中透露:“协助教育部规划司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生均图书’指标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将电子图书纳入统计范围,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也将做相应修改。”时隔多年,修订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尚未见正式发布,但从近期几个文件看,电子图书纳入统计范围的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朗。具体标准如何约定,可谓备受瞩目。图谋与部分同行进行过一些交流,我的“理解”是:(1)未来一段时期,印刷型馆藏地位仍然居于主导地位;(2)图书、电子图书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有外延和拓展;(3)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电子图书纳入统计范围后,生均图书达标册数估计会有一定幅度提升;(3)印刷型馆藏建设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切忌唯指挥棒。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期刊发程焕文、刘佳亲《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该文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缺经费”“缺馆员”“缺读者”的三重现实困境,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条件相差甚远。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主动亮剑,以回归常识、回归专业、回归本分为基本对策,为高校图书馆增加经费,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阅读。具体到实践领域,现实困境可以进一步的细化,家家户户均不同程度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印刷型馆藏方面面临的困境实际是最为丰富的。种种原因,共知共建共享,还做得很不够。当前许多馆馆藏压力非常大,所存储的大比例是“没用”或“无法用”的图书。这些年纸质馆藏利用率的下滑,各家的下滑情况不一,有不少馆实际属于非正常下滑,原因是馆藏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好些问题,不少人看到了。解决方案也有许多。种种原因,实践操作层面,似乎力不从心。
从社会反响看,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印刷型馆藏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备受关注,图谋曾零星参与过圕人堂群中的讨论。假如与馆藏总量/馆舍面积来得出“馆藏密度”,许多馆比中山大学馆的“馆藏密度”大。关于中山大学的借阅权限问题。图谋粗略检索了一下。官网未发现相关信息。搜索引擎获得了一些碎片信息:“2014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实行了借书数量无上限制度”;2016年中山大学图书馆阅读报告“借阅达人中借阅图书最多的有701本,排名第二的也有619本。”关于“借书数量无上限”,个人认为,它的核心意义是传递服务理念:图书馆在努力为您提供您想要的服务,您要不要,要多少,您随意,我尽力。“借阅达人“很有可能是该政策的实际受益者。当时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影响,近年有不少馆先后将借阅权限提升了,甚至是大幅提升了。馆藏原本属于图书馆的“命根子”,这方面的问题算是比较清楚了,但付诸行动方面还有待加强。关于“不差钱就不是问题“。图谋有些感慨,单单是2010年之后建成开放的新馆,为数也不算少,图谋实际参观过一小部分,我的感受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需要大方些,否则花再多的钱也是问题多多。有的新馆,外观不错。馆内也上了不少新设备,有的可能就是刚开馆的一段时间运转一阵子,之后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的是长时间休眠了。也难怪美国高校资深馆员麦子先生批评,“国内的图书馆在馆藏上基本是在做无用功,所以大肆捧馆舍面积是有意义的,因为除了馆舍,其他的也拿不出手。昨天看到有人说明天会更好,但现在的思维中,我实在看不出如何好法。”
实践领域,印刷型馆藏的建设与服务,总体上来看是在不断弱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际是投入不足。人力投入不足,财力投入不足,物力投入不足。运用“智慧图书馆”,比较智慧的缓和了一些矛盾。高校图书馆当前比较普遍地存在,人力资源大幅度缩减,馆藏数量、面积等却在增长,许多事情实际是力不从心的。关于新书的购置,一是经费约束,二是馆藏空间的制约,三是管理与服务投入方面力不从心。有些业务外包了,利弊共存,很多时候属于“委曲求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印刷型馆藏的利用率大幅下滑这个“大趋势”下边,倘若考察细节,其实家家户户的情形各不同,有的属于比较合理的,有的可能并不合理,甚至有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实际存在一定数量的图书馆,主要作用是提供空间场所服务(自修),印刷型馆藏某种意义上算是“背景”,在与不在差不多,甚至到了考试季,恨不得将所有书架撤光。
作为数字资源采访馆员的角度,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我国电子图书与电子期刊二者所处的发展状态是大不同的。当前,我国的电子期刊,实际仍几乎均是纸电并存,只是纸本的印刷量缩减幅度较大,许多高校图书馆,印刷型学术性期刊订阅量较小,基本是以电子期刊为主。我国的电子图书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制约,版权、管理与服务等诸多方面依然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学术性期刊的用户主要是教师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图书的主要用户是学生群体。虽然图书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图书仍是需要的。笔者自身每年会买数十册书,其中有部分可以获得数字化的版本,但数字化的版本是起辅助作用的。依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电子图书发展到电子期刊那么便利,短期内不太可能。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本身还存在若干差异,阅读期刊,一定比例确实需要的只是某本刊中的一两篇或稍多一些,阅读图书,较大比例需要的内容更为全面、立体。
关于高校图书馆印刷型馆藏,笔者的认识是,印刷型图书仍是图书馆的根基之一,已有的印刷型馆藏仍需要尽可能地善待她,现在和以后,属于纸电并重时期,二者需要兼顾。当前,有不少高校图书馆馆随着新的政策文件出台,感觉如释重负,因为“图书资源总量”终于“够够的”。如果高校层面也这么想,也认为自己“够够的”,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服务职能及教育职能将会受到“二次伤害”(笔者将“缺经费”“缺馆员”“缺读者”的三重现实困境视为“一次伤害”)。
延伸阅读:
王启云.闲话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与文献资源建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36886.html
2017-3-1 15:10
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从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者,格外关注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修订。它不仅与馆藏发展政策密切相关,还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