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亚新先生与湖南大学图书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0276.html)发布之后,《高校图书馆工作》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张白影先生《湖南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钱亚新》(https://mp.weixin.qq.com/s/-nNyV2U82PFS6yyoHMwWTQ),笔者从中获得了大量“新知”,受益匪浅。进一步查阅了相关资料,经相互参照,较好地““还原”了几个问题:(1)钱亚新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时间为1937年8月2日至1941年5月中旬(图谋注:钱先生回忆录中的时间有误,相差1年)。(2)钱亚新先生是由沈祖荣老师介绍到湖南大学当图书馆主任的,原主任沈缙绅是钱亚新同班(图谋注:指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的同学,其时,皮宗石校长和任凯南教务长兼馆长。(3)1940年5月,湖南大学校长由胡庶华接任,任凯南馆长辞职。“1940年湖大的领导人换班了,他们坚持沈缙绅回来主持馆务。于是我便离开湖大到了蓝田。”任馆长辞职后,“不久又派了一位新教授来馆担任馆长,而且风闻新任某教务长声明要召回前任图书馆主任沈某回来代替我的职务。”(4)“任先生兼任馆长,又新聘了一位钱亚新先生充当主任。钱先生也是图书专科毕业的,著述不少,经验也很丰富。自他到馆,局面又为之一新,内部组织愈加扩大,因为经费较前增大数倍,且能独立,所以半年来书籍杂志又增加万余册,尤其是珍本也搜集不少。毕业同学们宝贵的论文,也有数百册之谱,并已编具草目。这可以说是图书馆眼前的黄金时代。”(湖大图书馆小史,赵贻勋著. 《Guo立湖南大学蒙难纪念特刊》杂俎1—4页 。)此文原载1938年4月19、20两日“力报”上。可见,钱亚新先生从1937年8月到任至1938年4月10日(图书馆被日军炸毁)的半年多时间里,钱亚新先生的工作卓有成效。
特此摘录钱亚新先生撰写的回忆录,以便更好地“还原”历史,更好地得到纪念与传承。
钱亚新.我的回忆录(7)[J].图书馆杂志,1990(03):57-58.
三、再接再励
我由津回沪是在芦沟桥shibian前五天,由上海出发去长沙是在八一三shibian前十一天,我虽然没有受到直接的损害,但对日寇侵华的罪恶行径,十分震惊,义愤填膺。
我去长沙是由沈祖荣老师介绍到湖南大学当图书馆主任的。这个大学规模大,藏书也多,非天津女师所能比拟。因伯工作不能胜任,所以途径武汉时,就特地向老同学皮高品一一该校图书馆主任取经。他把自己的经验全盘托出,并着重介绍了采购图书的间题和方法,赠送了有关的资料。他对我的善意帮助,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湖大图书馆原主任沈缙绅是我同班的同学,我们本来就十分友善,所以交接工作十分顺利。我由津而湘,而他由湘而粤,到岭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当时我想,如果沈老师介绍我到岭大,不是可让缙绅免于奔波吗?到后来才了解这是一朝tianzi一朝chen的传统在作崇,因为湖大的校长、教务长、馆长都是新上任的。
湖大图书馆舍是工字型的建筑,坐南朝北。南面四层书库藏书三十余万册,北面二层楼房,上为办公室,下为储藏室与宿舍,中间是两层阅览室,每层可容百人左右。阅览室两边都是玻璃窗,为防止过足的光线刺目,我增添了窗帘。馆中原有的规章制度已相当完善,我接手后只是萧规曹随,无多大革新,只写了一个计划,要求增加购书经费和管理人员,皮宗石校长和任凯南教务长兼馆长都欣然同意。
除了在图书馆工作外,我还在文学院兼授图书馆学。原在天津女师大所用的教材已不能适用,只好另起炉灶。
八一三shibian后,上海xingshi紧张,志勤只好从闵行搬至乡间,后又迁入法zu界,最终携带亮儿和侄女红梅直奔长沙。她的到来,使我的思想、生活和工作都安定无优了。可是,好景不常,日机又开始空袭长沙了。1938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的午后,竟把图书馆全部炸毁烧光。敌机投弹为何如此准确,因有hanjian指示目标。还好湖大迫于形势,早已把15万册重要图书运往辰溪,幸免同归于尽。到了秋天,全校也迁往该地龙头脑。图书馆仅分得二三间房子。但日机仍不放过,经数度空袭,把湖大新旧房破坏殆尽。学校被迫停课,每天一早大家就各备干粮,躲入深山丛林之中。我原住于辰溪城里,未料二儿方方满月之日,城里又遭日机轰炸。我家只好搬到离龙头脑四五里群山之中的沈家大屋,从此避免了敌机的骚扰。我乘此机会把美国凯莱女士的博士论文《图书分类法》一书翻译了过来。我很赞赏该书提倡编制主题目录的思想,觉得我们Guo家的图书馆也应在传统的三套目录之外增加一套主题目录。1942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了我的译作,但并未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以迄今日。这可能是既有传统习惯,又有客观的困难。
任凯南馆长是湖南湘阴人,肄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专业,素爱藏书。此次亦将私藏四五万卷古籍迁到辰溪,并建平屋两间皮存。有一天他躲警报来到张家大屋,我乘机向他请教收藏古籍的经验。
他说,长沙是清末刻书的地方,书贾很多。向他们购书,不宜苛刻,让点利就能招来源深不断的善本和珍本。关于“藏”和“用”的关系,他认为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用而不藏,如东汉上虞人王充,他到洛阳拜班彪为师。经常到书铺看书,家贫无力买书。但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后来写了一篇《论衡》。蔡邕往江浙收得此书,认为比诸子还高妙。象王充就是这种人,用而不藏;
第二种是藏而不用。当过四川转运使的南阳人井宪孟,把自己的全部藏书赠给晃公武。公武利用这些藏书编了《郡斋读书志》这一名著,还撰写了其他的著作。但宪孟都未能利用自己的宝藏;
第三种是又藏又用。南宋福建莆田人郑樵,年青时代就和从兄在侠深山中读书,后周游各地,遇到藏书家就要求借读借抄.所以他累积的图书极富.他的二百卷《通志》的撰成,决非偶然,第四种是不裁不用,这种人是不胜枚举的。
任馆长此一席话给我影响很大。迄今为止,不论是私藏或公藏,我一直主张用为主藏为次。张家大屋是个山村,居民不多,学童却有八九个,加上湖大家属子女以及邻村的无处可求学的)儿童竟有三十人左右。索来从事小教工作的志勤便竭力倡仪办所小学,我首先响应,后又征得当地头面人物张老先生同意,由各方捐款三百余元,选择了校址,建造了教室两间,1939年经县jiaoyu局核准,由志勤任校长而正式开学了。但好景不长,1940年湖大的领导人换班了,他们坚持沈缙绅回来主持馆务。于是我便离开湖大到了蓝田。
钱亚新.我的回忆录(8)[J].图书馆杂志,1990(04):56-57.
四、蓝田国师回忆片断
1942年初,湖大的校长、教务长及图书馆主任都相继换人,我也只好另谋出路。迁到四川璧山文华图书母校校长沈祖荣虽经多次来信要我回校执教,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要携带六口之家长途跋涉,感到危险太大,,所以始终没答应。现在面临失业,这个念头又复活了。但与爱人商量后,认为还是在湘中谋一出路为优。经过三四个月的联系,到五月中获聘于蓝田师院为教育系讲师,虽不尽人意,但换换工作,也未始不可。
辰溪与蓝田无公路,只得买舟兼陆行。到第四天下午走到蓝田镇西郊,抬头一看,在十数丈之外有,排围墙拥着一座大门,门楣隶书“东山园”三大字。我心中一喜,自酌此园名与我的号不谋而合,如能住此此园,倒最理想了。……
钱亚新.蓝田国师回忆片断[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9(04):21-25+39.
一九四二年初,湖大校长皮宗石先生辞职他就,由胡庶华先生接任。这一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议论纷纷,不胜惊异。接着文学院院长李教授,教务科兼图书馆馆长任教授相继辞职。不久又派了一位新教授来馆担任馆长,而且风闻新任某教务长声明要召回前任图书馆主任沈某回来代替我的职务。这些使我安心不下,非另谋出路不可。真想不到“一chao tian zi一chao臣”的作风,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不能革除,未免令人失望。本来,四川壁山的文华图专母校校长沈祖荣业师,曾经屡次来信要我回去执教,当时因路途遥远,交通艰险,兼之六口之家,如其长途跋涉,危险太大,抱着“一动不如一静”的想法,始终未曾答应。现在时过境迁,这一措施却复活起来,但与爱人商量的结果,还是在湘中谋一出路为优。经过三四个月的设法,到五月中接到蓝田师范学院的聘书,聘为教育系的讲师。虽然未必完全能如人意,但是换换工作,也未始不可,于是一面应聘,一面就向胡校长辞职。辰溪到蓝田当时还没有公路,只好靠坐船与陆行。记得是那年七月五日,雇了一条小船,由馆内工友李森林伴送,经过两天,溯资水而上先到烟溪,改为陆行,雇了两顶轿子,四个挑夫,一同前迸。到了第四天下午兰时左右,伴送的高兴地说“还有一里多,就要到了”。那是我们正走到了蓝田镇的西部,抬头一看,我看到十数丈以外,有一排围墙,大门上有“东山园”三个隶书的题字。当时我想,如能住到这园子里去,倒与我“东山”的号最切没有了。
……
延伸阅读:
1 张白影.湖南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钱亚新
https://mp.weixin.qq.com/s/-nNyV2U82PFS6yyoHMwWTQ
钱亚新先生正是在湖南大学三十年代发展鼎盛时期的1937年秋,由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长沈祖荣先生介绍来担任
湖南大学图书馆主任。钱亚新1937年秋入职,1941年初转去guoli师范学院,1946年9月调任四川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系,在湖南大学图书馆主任任上3年多,在后来并入湖南大学的兰田guoli师范学院图书馆任职5年半,共计在湖南大学及图书馆服务约9年时间。
2 王启云.钱亚新先生与湖南大学图书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0276.html
高校图书馆工作》微信公众号中数次使用一张图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张照片是湖南大学图书馆的老图书馆吗?钱亚新先生在那里工作过吗?笔者进行了一番“索隐”,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钱亚新先生与湖南大学图书馆的故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