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圕人堂专题征文选刊
PDF版图文:
图书馆员是学术盛宴上的礼仪师
——就首行缩进的讨论有感
邱葵 河滨加州大学
在日前的讨论中,圕人堂成员对圕人堂Libchat微信公众号中推送的图文信息没有首行缩进有异议,认为还是空两格好,因为“顶格就像是没有气口,呼吸不畅。”,该群友还说,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不照这个做法写的文章,会退回去,让学生重写。其实,因为写文章的规矩定规矩的不同,小说出版社、学术期刊、网上媒体可以有不同的格式要求。该网友对学生规定要有首行缩进,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的确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基本文章格式,不过,这是她作为老师的立场。但如果她作为读者看网上的文章或者以作者身份刊登文章,就必须要遵循这篇文章所在媒体或出版社的要求,即使它所使用的格式不是她喜欢的。
过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找到下面的说法: “汉字原先是竖排的,没有所谓‘首行’的概念。 五四时,受西方文字排版的影响,改为横排,从左至右。为了区分段落,于是有了首行缩进的排版方式。”“1919年,胡适与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其《附则》中规定: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这段说法其实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文章的格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东西。二、这是一个规矩。另外依我看,很多习惯之类的说法并不十分可靠,因为其实这也只有99年的历史,在这之前,不要说没有首行空格,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很多文章都是从头到底老大一段,当时文人也不都是活得好好的?好像我们没有听说有人因为看文章屏气时间太长而晕死过去的。
其实,古代的西方文字不要说没有段落和句子之间的空隙,连词之间的间隙也是难辨,而且当时也没有大小写一说,因为大写只是一种书写风格(stylistic)上的表现,而非用于正字(orthographic)目的。
这是公元200年间希腊文的纸莎草纸的圣经。
到了公元400左右才开始有为了正字目的大写字母,而且通过大写字母,大家可以辨认出段落了。这是公元400-440年间用希腊文写的新约的一段经文,现藏大英图书馆。
虽然我没有找到有关的研究,但我觉得英文里的首行缩进是多少是和印刷史之前手抄本(manuscript)中的彩绘首字母(illuminated initial)有关,这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的英伦三岛,而彩绘手抄本的历史更早至公元400年。当时手稿彩绘是为了增强页面的视觉效果,但到了后来毅然独自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这些彩绘首字母在每段的开始前占了很大的面积,使段首缩进去很大一块。
上图3来自《古腾堡圣经》 102,127,160及177页,边框和栏间有大量的彩绘。
如果这些放大首字里有图画,就成了带人或动物的首字 (historiated initial)。
在15世纪下叶在西方出现活字印刷之后,彩绘首字母就被比较简单的形式逐渐代替了,变成了大致有三种格式,而在这里你可以明显地看到首行缩进的痕迹:
即便有了首行缩进,事情变得更复杂,尤其是在电脑写作软件盛行的当下,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考虑的细节:
1. 是不是要缩,如果缩,缩多少?中文里两个字的空间的概念在英文是多少呢?英文某些格式里甚至有宽中窄三种选择。
2. 如果是“标准”格式,比如打8下空格(space),但问题是,如果使用各种不同的字体,每个字体的每个字母的大小是不同的,另外在用文章字体左右排齐的格式时,会造成同一篇文章里的因为首行缩进实际距离不同而出现很明显的差别,变成段与段之间的首行不齐。
3.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格式规定是1.27厘米,也就是半英寸,而且在使用计算机写作软件时用左上的tab键。
4. 如果正确使用写作软件中的“首行缩进”的功能,在软件没有这种功能时,你如何处理?
5. 这种首行缩进在计算机语言中是如何处理的?另外,即使是要求首行缩进的格式,它们在针对各种文件和文稿的某一个部分如何使用首行缩进,都有具体的规定。
6. 既然有首行缩进,在什么时候用首行凸出呢?这就是APA格式里所谓所谓的首行吊空(hanging indentation),这是和首行缩进相反的,因为第一行是凸出的,在APA格式里,主要用于参考文献录中。
7. 还有就是因为使用了首行缩进以后文稿总体的配套问题,比如:在使用首行缩进以后,段与段之间是不是还有必要空一行?整个文稿用双行还是单行?因为这些都对文稿的视觉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在写信时,信头和信尾的称呼和署名是如何处理的,是顶格还是悬空?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不缩的格式,因为这是似乎更适应目前使用电脑软件的环境,而且比较简便,不必顾忌段与段之间首行缩进的距离是否相同,可以节省时间。至于段与段之间的间隔,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去解决。
说了半天我只是稍微点了首行缩进的一点皮毛,要写文章,要考虑的格式东西实在太多,尤其在引用方面、标点符号、字和地名的拼法、数字的表述(1271, 1,271,是不是要用字母写拼出来,如果是,最后的两个数字间是不是有”-”: seventy one 还是 seventy-one?)、大小写的使用、文内注的格式、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址的引用格式、非英文文献的引用,等等。
对上面这些实际情况,每种格式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规定。今天,英语世界里文章格式的标准有几十种之多,主要的来源地是英美。在美国由于写作的题材不同,使用的格式也不同,比如:一般写作、法律文件、学术论文、新闻稿、电子出版、商业等都各有自己偏爱的格式,比如纽约时报有自己的格式。目前美国学术论文的格式有下面几常用的,其中的巨作是《芝加哥格式》,最新的是2017出版的第17版足足有1144页之多:
· Chicago 芝加哥格式
· APA 美国心理学会 (商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 Turabian (是芝加哥格式的缩减版)Kate Turabian是作者,这又是一个可以写的故事。
· MLA 现代语言学会(文学、艺术、人文)
文章的格式和文章的内容相比,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但如果你想出版你的文章,这东西就到了致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你有高质量的文章,《自然》《科学》什么的出版社是不会随便地让你用你自己喜欢的,但并不是他们使用的格式让你在他们杂志上出版你的大作,因为这关乎到一个杂志的文稿的格式标准的统一问题,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如果你不按每家出版社在文章提交的说明上明确指明格式要求提交你的文章,除了给人一个你马虎大意的印象,很有可能就直接拒了,或告诉你在参照他们的格式修改后重新提交。
由于英语出版业十分发达,格式涉及到实在太复杂规则,而中国出版界的要求往往不像国外那么严格,而绝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很少有机会在本科时代就涉及到这些问题,所以在他们向国外杂志投稿之前很可能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想到过。经我多年来的观察,写文章格式问题是中国作者普遍的一个弱项,即使知道这个东西存在的人对这事也只是一个感觉,而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后面有一套很严密的系统在运作中。因为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在写文章时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这不单会在投稿是给对方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会在后期修改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宝贵的时间。
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情况换一个场景来思索一下:把学术看成是一场盛宴,那文章的格式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像如何在这个规矩就像如何摆放西餐的餐具。
如果把这种假设再人物化一些,你可能会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图书馆员、教授、学生在这个盛宴上扮演什么角色呢?从一些论文中看,我觉得有些人的观点可能是:教授是参加盛宴的贵宾,然后图书馆员是在一旁毕恭毕敬的侍者;或者是教授是主厨,图书馆员是给主厨打杂的。但我认为在学术的盛宴里,这些人同时可能扮演很多角色,因为盛宴的参加者是学术成果/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可以是教授、学生或图书馆员本人。但在文章格式这个问题上来看,教授/研究者/学生可能是那个侍者,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写文章,而图书馆员则是培训侍者告诉他们如何正确摆放餐具。他们也可以是教宴会参加者如何正确使用餐具的用餐礼仪培训师,告诉他们在什么样的菜肴端上来的时候用怎样的餐具,以及使用的前后次序。
我们经常为开展图书馆的业务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而动足了脑筋,但往往不清楚图书馆员该做和不该做的服务的界限在哪里,以至于有时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而超出了这个界限,喧宾夺主,做了图书馆员不擅长、而且完全是科研人员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拿上面这个比方说,我们应该教会人们如何放置和使用餐具,而不是告诉主主厨如何做菜或是关照用餐的人应该吃什么。文章格式这类的内容恰恰是图书馆员最应该做的正事,这既是图书馆员专业的范畴之内,又是希望用英文出版的研究者们最需要知道的东西,如果这类的讲座能经常做,一定能为科研添砖加瓦,使研究者们如虎添翼,另外可以教大家使用一些相关的软件比如EndNote, Zotero, Mandeley等,是读者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文档和格式。至于这类知识的入门,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写作格式介绍,比如这个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的介绍:http://calstatela.libguides.com/style。这样起码让一些以前对这一点都没有认识的人,能多少了解一些基本的东西。
听了半天,你可能觉得这一切似乎有点吹毛求疵,何必弄的如此麻烦?其实,所谓高质量的生活有时其实就是把本来很简单的东西程序化复杂化,况且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规矩的世界里,交通规则、法律不都都是规矩吗?我想大多数人不会满足于整天吃农家菜大排档的(当然即使满足,大概也不愿说)。如果你要提升生活品质,还要吃得讲究,你就一定要去一个带点规矩的用餐环境,你也就不会在意是否麻烦了。
(编辑:图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