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张怀涛:聚沙成塔启行云

已有 5429 次阅读 2017-9-29 16:12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图书馆学, 张怀涛

聚沙成塔启行云

——《图书馆学短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序

张怀涛

我大概是《图书馆学短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书稿的第一位读者,但我和这本书的作者王启云却从未见过面,他多高多矮、多胖多瘦、多黑多白、多丑多俊,这些外在特征我一概不知。虽然如此,却不能说我们素昧平生,因为我们之间有很深的渊源。

我与王启云的第一个交集点,就是我们共同熟识的张厚生学长。我是恢复高考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首届本科生,社会上统称“七七级”,1978年3月份入学,1982年1月毕业;张厚生学长曾于1963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读本科,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又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首届硕士研究生,1978年9月份入学,1981年12月毕业。图书馆学系那时规模很小,师生之间相互比较熟稔。首届硕士研究生共有4位:张厚生、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我们经常在系资料室、学术报告会上碰到诸位学长,他们也经常到本科生宿舍溜达串门,可以说相互之间交流颇多,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四条汉子”, 应该说我们的本科4年都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的影响。毕业之后,屡闻诸位学长功勋卓著、硕果累累,都成为中国图书馆界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我一直工作在基层图书馆,外出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机会较少,但只要一参加会议,在很多时候都能遇到他们。2006年7月24日上午,“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在昆明开幕。开幕式前,我正在与同排的同仁聊天,坐在前排的一位突然转过身来,面朝我带着肯定的口吻说:“你是怀涛!”我定睛细看,竟然是张厚生学长。虽然相隔数年,但还是能透过沧桑岁月辨识出他的模样,接着就是一番亲切的握手、问候、感慨、祝福。想不到的是,这是我与张厚生学长的最后一次见面。

令人欣慰的是,张厚生学长的学生王启云很好地接过了他学术和事业的接力棒。王启云与恩师的感情深厚,他曾受师母的信任和嘱托全面整理恩师遗存下来的文献,他认为事业需要传承、学术需要赓续,便倡议编辑出版一部文集来纪念恩师,以缅怀恩师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做出的贡献。他的倡议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响应和支持。当他将《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寄赠给我时,让我顿时陷入沉思,我好像又回到了30多年前在珞珈山麓、东湖岸畔的日日夜夜。

我与王启云的第二个交集点,就是我与他的学术互动。我1977年考大学时他才2岁,可现在已经成长为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了。从他多方面的成绩看,如果不是具有勤于思考的灵性、刻苦钻研的韧劲、踏实肯干的行为,是难以达到现在这种程度的。王启云现任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杂志》《图书与情报》等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等专著4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荣获江苏省文化厅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4次、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次。王启云还是《图书馆报》的专栏作者,曾被评为2007~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会员、江苏省高校图书馆2012~2014年度先进工作者。

王启云的研究范围较广,他大概是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发表学术论文的,他的成果所涉猎的主题大概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管理、信息检索、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评估、图情教育、馆员职业能力等方面。由于他本科阶段学的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图书馆学,又具有丰富的图书馆一线实践经验,因而它的成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思路开阔,论述独到,对我的管理工作、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深有启发。便是他在《图书馆报》上发表的豆腐块文章,也很接地气,往往能抓住图书馆活动中的热点难点,一事一议,另辟蹊径,说理透彻,使人回味。每每收到王启云寄赠的新书,我都感觉到他是在兢兢业业地耕耘着。我也曾将拙作寄赠给他,希望彼此沟通。他还写过一篇鼓励我这位老图书馆员的博文《图书馆员好榜样——张怀涛先生》,还送我一首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涛声三十载,华章百千强。”我虽然感觉到受之有愧,但也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我与王启云的第三个交集点,就是我与他的网络交流。万能的互联网络,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为能够与时代同步、创新力爆棚的年轻人提供了可以施展拳脚的世界。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2005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加入激活了博客世界,活跃于网络的图书馆人也应运而发力。王启云是活跃者之一,他以“图谋”的名号行走在网络,闯出了不小的名头,以致多年后大家还只知其网名而不知其真名。王启云将自己的写博史分为三阶段:2005128200929,主要是在博客网写博客;2009292013130,同时在博客网、科学网写博客;2013130至今主要是在科学网写博客。“图谋”这个名号对于王启云而言,就像“及时雨”对于宋公明、“智多星”对于吴学究一样有内涵,他自己解释道:“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不懈求索。”那时我也是追着图书馆人的几大名博(包括王启云的“图谋博客”)看,后来也受启发自己开了博客。

2014年5月10日王启云又创立了“圕人堂”QQ群。如果说“图谋博客”是一片可以随意参观的王启云个人的“自留地”,“圕人堂”QQ群则是一片可以尽情参加的王启云学习雷锋精神为大家开垦的“自由地”。图书馆界的人都知道,“圕”字为“圖書館”三字的合并写法,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于1924年发明的,“圕人堂”就是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交流的专门园地,其愿景是“圕结就是力量!”,其堂风是“贴近现实,关照现实,联系理论,旨在实践”。参加这个群的图书馆界同仁有2000位,个个都有不可小觑的图书馆学素养,大家可以在这方无拘无束的公共平台上畅所欲言,或通报信息,或讨论问题,或相互批评,或展示成果,或感悟感叹,或共享资源。我自然也是这个群的一名成员,经常去群里看一眼、言一声,虽然不算优秀,但是比较忠实,真真的是广受教益。

关于王启云的信息,我还从其他方面有所了解,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教授就给王启云贴过一串标签——“忠厚、好学、勤奋、执着”(王波.一个图书馆员的思想画卷——《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序)。以王波学弟的信誉,对这个评价我是毫无保留地相信,他绝对不会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王,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夸大其词。虽然我现在没见过王启云的真身,但我想终究会见到的,到那时我再去详细了解他吧。

当我初读《图书馆学短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书稿时,突然想到了《妙法莲华经》的名言:“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王启云真是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跬步千里、水滴石穿的韧性,他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初心常在、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会给他带来满目春光。我们已经拜读过王启云的《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2011)、《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2013)、《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2015),这是他的第四部图书馆学随笔集了,这无疑是他送给大家的又一份零存整取的大礼包。正因为我与王启云有上述的渊源,他才信得过我,愿意将书稿第一个发给我,我也才有了先睹为快的眼福。

好书共欣赏,嘉文相与析。翻开这部图书馆学随笔集,我们可以看到,其全部内容精选自科学网图谋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20159月至20179月的博文。共分为四辑:“学海泛舟”写下了学习与思考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心得体会;“图林漫步”回味了图书馆界大人物和小人物的点点滴滴;“闲情偶记”记述了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值得记述的;“圕人堂梦想与实”反映了“圕人堂”里发生的那些事。阅读了这些博文,总的感觉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密切关注业界,开阔学术视野。既为业界人,当观业界事,作者凭着自己的专业眼光,密切关注着国内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他反映的一馆一书、一人一事,都在触动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脉搏,也无疑对图书馆界人士具有一定的启发或参考,有益于大家参与变革,观察变革,思考变革,适应图书馆事业的新情况。

例如,在《关于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及时介绍了美国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新闻》(C&RL News2016年第6期发布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研究计划与审查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201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使大家了解到美国同行的研究成果,即2016年的9大趋势:研究数据服务;数字学术;馆藏评估趋势;图书馆集成系统与内容提供商/完成并购;学习证据:学生成功、学习分析、证照审核;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新方向;替代计量学;新兴员工职位;开放教育资源。

又如,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之我见》一文中,作者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颁布之际,为大家梳理了《规程》的简史,有助于对新《规程》理解把握:1956年高等教育部曾拟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1981年教育部对其进行修订后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该《条例》再次修订并改名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2015年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

二是深入观察思考,有感有悟有识。立足当下事,直面新问题,作者认识到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百分百的零困难,都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他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能够细致观察、立体思考、深入分析,提出自己有见识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如何使研究更有意义?》一文中,作者提出目前存在一个悖论:学术论文已成为衡量研究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研究者们“不发表就灭亡”,另一方面有不少论文“发表即灭亡”。作者认为,虽然,时下很多事情片面追求效率与效益,希望“立杆见影”“速效”“所见即所得”“利益最大化”……然而,有些事情需要“慢工出细活”“长效机制”“循序渐进”……作为科学研究,也许更多地需要关注“终极意义”,从长计议。

又如,在《意外》一文中,作者先是讲了个故事,他在解答电话咨询时发现,一位大四学生竟然不会检索图书馆数字资源、不会利用移动图书馆、不知道借书证的功能、不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作者进一步发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利用过图书馆,同时不少教师对常用数字资源很陌生,这既是图书馆的浪费,也是读者“吃亏”。作者认为,这说明了“用户教育”的缺位,如何发挥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作用、如何更好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如何吸引师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这确实需要研究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略。

三是客观记录史料,梳理过程细节。欲知真切事,且问知情人,作者善于从文献资料中剥茧抽丝,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他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图书馆界人或事的真实记载,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正襟危坐、文辞严谨的学术文献固然可贵,而那些有趣、有味、有用的个人观感更活泼、更生动,同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例如,在《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的“永垂不朽”》一文中,作者认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上最为出色的,作者披露了相关细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钱亚新先生自身具有史料意识,他几乎精心保存了自己一生中全部文字作品,以及大量照片、学术通信、诗歌随笔等,而且在多次遭遇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情况下,竟能妥善保存至今。二是钱亚新先生的亲属具有史料意识,包括钱亚新先生的夫人和儿子,他们为保存相关文献尽心尽力。三是钱亚新先生的史料意识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批后学先进(包括张厚生学长),他们为钱亚新先生相关文献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整理钱亚新先生留存的手稿。我想,王启云全力整理恩师的遗存文献也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

又如,在《<书香英伦>背后的故事》一文中,作者披露了《书香英伦—英国图书馆之旅》一书创作、出版的幕后故事。该书是山东济宁学院图书馆刘欣馆长在英国访学期间撰写的专业游记,在写作过程中,“圕人堂”以“欣然读书:图书馆员书香英伦之旅”为题进行连载。王启云还动员刘欣馆长“当前做好规整工作,争取今后有机缘正式出版出来……你按照你的写作计划进行下去,会是一本比较受欢迎的图书”,并向知识产权出版社推荐出版。该书出版后还荣幸地入选《全民阅读好书推荐书目(2015-2016)》。

半调侃半正经地写了这么一篇,该收笔了。按我的习惯,收笔之前要送给王启云一首打油诗。王启云又出新作了,是高兴事,就以这首打油诗助兴吧。

聚沙成塔启行云,

亦卷亦舒四时新。

掌图思谋勤问道,

且将笺墨向书林。

2017年815

作者简介:张怀涛,男,1957年5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任中原工学院研究馆员、图书馆馆长、图书馆书记、信息资源研究所所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90多篇,出版书籍28部,编辑文集10种,编导录像片3部。

延伸阅读:

《图书馆学短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前言

《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王启云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7年9月版/58.00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78359.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177期 20170929)
下一篇:袁江:“絮叨”是一种范儿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2 李颖业 李师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