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3HX:基于传统中药开发的一种具有抗银屑病作用的新药

已有 3327 次阅读 2014-11-27 10:04 |个人分类:健康生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银屑病, 中药活性成分, 3HX

3HX:基于传统中药开发的一种具有抗银屑病作用的新药

诸平


        银屑病又俗称牛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有易复发倾向,有的病例几乎终生不愈。该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影响较大。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多在冬季加重。有关银屑病的病因虽然进行过许多研究,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此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异常因素、内分泌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发病史,有的家族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一般认为有家族史者约占30%。发病率在不同人种差异很大。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本病患者的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出现率显著增高。银屑病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遗传位点可能存在重叠。另外,许多学者从体液免疫(抗链球菌组),细胞免疫(外周血及皮损T细胞)、细菌培养和治疗等方面均证实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发病和病程迁延有关。在银屑病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皮损加重,这与金葡菌外毒素的超抗原有关。本病的发生与病毒(如HIV病毒)和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虽然有一定关系,但其确切机制尚未能得到最后证实。也有大量研究证明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有关。发现部分女性患者妊娠后皮损减轻甚至消失,分娩后加重。由此推测银屑病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饮酒、吸烟、药物和精神紧张都有可能会银屑病的诱发因素。

对于银屑病而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也并非不治之症。适当的对症治疗可以控制症状。由于本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不少患者需要长期医治,而各种疗法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联合疗法、交替疗法、序贯和间歇疗法等。药物治疗有外用药和内服药。新发的面积不大的皮损,尽可能采用外用药。药物的浓度应由低至高。选用哪一种药,要结合药物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确定。内服药有甲氨蝶呤(MTX) 、维A酸类、糖皮激素类、免疫疗法和生物制剂疗法 、抗生素等。另外还有物理疗法和中医中药治疗方法。

以色列兹利亚(Herzelia 瑟巴尔有限公司(Sirbal Ltd.)的N. 施雷博姆(N. Shraibom)和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达布尔研究基金会(Dabur Research Foundation)的M. 雅吉(M. Jaggi)及A. 辛格(A. Singh)3人合作,对三种植物组成的一种银屑病治疗中药展开分析后,分离得到3种活性成分,对其取名为 3HX,并经过色层分析法进行了表征,此研究目的在于对其抗银屑病活性的生物学基础进行深入了解。经过体外试验,培养的角化细胞(keratinocytes)用一种已知的可以诱发细胞凋亡的姜黄素(curcumin)作为对照进行处理,同时用2种不同浓度的3HX处理培养的角化细胞,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目视、根据抗炎活性和凋亡潜力进行评价。此外,初步体内小鼠试验是局部将3HX用于TPA诱导炎症模型的老鼠耳朵。在培养的角化细胞中,3HX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的影响:包括从视觉上来看, 3HX用药剂量对细胞膨大和碎裂以及粘附细胞比例减少的影响,类似于用阳性对照姜黄素的处理结果;角化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表明有促进细胞凋亡潜力,如DNA损伤刺激/p53响应都预示着细胞向凋亡转移的潜在信号。通过下调炎症关键标记如细胞因子(cytokines)NO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ed phospholipase A2, sPLA2)以及转录因子(NF-kB)显示其抗炎活性;在TPA诱导的小鼠炎症模型中显示出抗牛皮癣的潜在优势;涉及到牛皮癣发病机理的4种关键激酶的抑制作用,4种关键激酶即蛋白激酶B(AKT1, PKB alpha),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1, ERK2),蛋白激酶C(PRKCA, PKC alpha)以及重组人丝裂原活化激酶(MAP2K1 MEK1);DNA拓扑异构酶 IITopoisomerase-II 活性的彻底抑制等。由此,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3HX似乎是通过细胞凋亡调控生产抗牛皮癣活性的。目前,为了达到牛皮癣治疗的最佳临床效果,动物模型的其他研究尚在进行之中。更多信息请浏览:

N. Shraibom, M. Jaggi, A. Singh. 3HX- A New Drug Developed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Effective in a Psoriasis Model with Biological Traceability of the Effect. 23rd EADV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Congress8-12 October, 2014,  AmsterdamRAI Convention Centr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www.eadvamsterdam2014.org;  OR

http://www.eadvamsterdam2014.org/fileadmin/docs/Final_Programme_Amsterdam_WEB.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846636.html

上一篇:圣母全球适应指数(ND-GAIN)与贫富差距有关
下一篇:艾滋病(HIV/AIDS)大数据
收藏 IP: 113.140.36.*| 热度|

2 武夷山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