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韩美科学家开发出超高强度纳米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 精选

已有 11173 次阅读 2013-8-27 11:22 |个人分类:新科技|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复合材料, 石墨烯, 金属, 高强度

韩美科学家开发出超高强度纳米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2013826报道,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The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已经用石墨烯等材料作为基础研发出一种新型复合纳米材料,其强度是组成复合材料的纯组分材料强度的数百倍。这种复合材料由石墨烯(graphene)、铜(Cu)或者镍(Ni)组成,graphene-Cu纳米复合材料强度是纯Cu组分强度的500倍,graphene-Ni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是纯Ni组分强度的180倍。此研究成果201372已经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网站发表。详见YoubinKim, JinsupLee, MinSun Yeom, JaeWon Shin, HyungjunKim, YiCui, JeffreyW. Kysar, JamesHone, YousungJung, SeokwooJeon, SeungMin Han. Strengtheningeffect of single-atomic-layer graphene in metal–graphene nanolayered composites.NatureCommunications 4, Article number: 2114 doi: 10.1038/ncomms3114,Published 02 July 2013.

石墨烯的强度是钢材的200,而且可伸缩,易弯曲。美国陆军武器研发与工程中心(The U.S. Army Armament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Center)也曾经开发出一种石墨烯-金属纳米材料,但未能明显改善材料的强度。KAIST       的研究小组为了使得材料的强度实现最大化增强,创建了金属和石墨烯的一种分层结构的纳米材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金属沉积衬底上设置一层石墨烯薄膜,然后再沉积另一层金属,并重复操作此过程最终形成一种金属-石墨烯多层复合纳米材料,此操作也是世界首例。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微耐压测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均有效地显示出该材料在原子水平上的强度增强效应和位错运动。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内的石墨烯层的机械特性成功地阻止了外部损伤的裂纹位错向内迁移现象。因此,该复合材料显示出的强度超出常规金属-金属多层复合材料的强度。晶面间距为70 nmCu- graphene多层纳米材料,其强度是纯Cu材料强度的500倍,而晶面间距为100 nmNi- graphene多层纳米材料的强度是纯Ni材料强度的180倍。并发现晶面间距和多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之间有一种清晰的关联性。晶面间距越小,位错运动更加困难;而此多层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却明显增加。

该研究的领导者Seung Min Han教授评论说“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因为石墨烯的含量仅有0.00004%Wt/Wt)就可以使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增加数百倍,”而且“基于此成功的一些改进,尤其是采用卷到卷工序 (Roll-to-RollProcess)或者金属烧结法使其大规模生产,在汽车和航天器轻型化生产以及超高强度部件的生产等方面完全成为可能。”此外Seung Min Han教授还提到,“该新材料可以应用于核反应堆建设的涂层材料,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高可靠性的结构材料。”

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或者:

 http://phys.org/news/2013-08-ultra-high-strength-metamaterial-graphene.html#jC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720073.html

上一篇:百所师范院校,H指数谁领风骚
下一篇:量子点可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7 陈铁喜 孙学军 田云川 赵序茅 crossludo rosejump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