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已有 6826 次阅读 2011-10-4 16:19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诺贝尔奖, 2011年, 生理医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2011年10月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布了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有三位科学家布鲁斯·特勒(Bruce Beutler), 朱利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146万美元)的分配,布鲁斯和霍夫曼因为他们发现了天然免疫的活化作用而共同分享奖金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则属于斯坦曼,因为他发现了树突细胞以及它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布鲁斯1957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作为一名科学家曾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和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工作,并发现了LPS 受体。目前是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一名遗传学和免疫学教授。
Hoffmann, born in Luxembourg in 1941, graduated from in France and was a laboratory leader in Strasbourg from 1974 to 2009. 
霍夫曼1941年生于卢森堡,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1974年到2009年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实验室领导。 从2007年到2008年曾任法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January 14, 1943 – September 30, 2011)1943年1月14日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 Canada)最初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学习生物与化学,后来去了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隶属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 in New York),1973年在洛克菲勒大学Zanvil A. Cohn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提出了dendritic cells树状细胞)与其在后天免疫系统运作机制的概念。 他因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奖项,包括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7)、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2003)以及癌症研究协会威廉·科利奖(1998)。他还是美国医学会(2002年当选)和美国国家科学院(2001年当选)院士。

2011年,斯坦曼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奖项,以表扬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另一半奖项由布鲁斯·博伊特勒朱尔·奥夫曼平分。诺贝尔委员会于10月3日公布得奖名单,在这之前3天,斯坦曼罹胰脏癌病逝,因诺贝尔委员会维持授奖的决定,斯坦曼成为第一位在过世之后仍然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

自1988年以来他一直是一位免疫学教授,而且是免疫学和免疫性疾病中心主任。刚刚宣布为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的Ralph M. Steinman,已于3天前即2011年9月30日因胰腺癌去世,享年68岁。 
 
21世纪以来的11年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统计结果

2011: Bruce A. Beutler (U.S.), Jules A. Hoffmann (Luxembourg and France), Ralph M. Steinman (Canada and U.S.);

2010: Robert G. Edwards (Britain);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U.S. and Australia), Carol W. Greider (U.S.) and Jack W. Szostak (U.S.);

2008: Harald zur Haussen (Germany), Francoise Barre-Sinoussi (France), Luc Montagnier (France);

2007: Mario Capecchi (U.S.), Oliver Smithies (U.S.) and Martin Evans (Britain);

2006: Andrew Z. Fire (U.S.) and Craig C. Mello (U.S.);

2005: Barry J. Marshall (Australia) and J. Robin Warren (Australia);

2004: Richard Axel (U.S.) and Linda B. Buck (U.S.);

2003: Paul C. Lauterbur (U.S.) and Peter Mansfield (Britain);

2002: Sydney Brenner and John E. Sulston (Britain), and H. Robert Horvitz (U.S.);

2001: Leland Hartwell (U.S.), Timothy Hunt and Paul Nurse (Britai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493211.html

上一篇:不用传统农药也可以杀虫
下一篇:Steinman R M留给人类的不朽丰碑
收藏 IP: 113.140.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