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撤稿: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指标 精选

已有 3472 次阅读 2020-7-23 22:02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撤稿, 诚信指数

撤稿: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指标

诸平

前面对于撤稿现状不容乐观进行了简单介绍——详见“自然指数统计期刊撤稿比例在攀升”和“再谈撤稿比例在不断攀升 ” 。因为申请项目、职称晋升、科研奖励、各种评奖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与发表论文相挂钩。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已经被视为科学成功和成就的证据,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论文也被视为科学质量的证据。可悲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幸的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并不要求这项工作是独立验证的,不要求这项工作是稳健的,不要求它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尽管有各种检测系统可以协助编辑工作者对于作者提交的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等有违规行为进行甄别如iThenticate/CrossCheck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术界和出版界严正全球学术风气,防止学术剽窃和欺诈,保护学术研究和文字出版者的原创版权。正是由于iThenticate/CrossCheck的诞生,全球范围内的出版者们得以共同协作,严厉杜绝学术界的一些造假和剽窃等浮躁行为。iThenticate比对的范围包括93%的热门期刊内容,490万篇来自学术著作、书籍和会议论文集;1.05亿篇来自期刊、杂志已发表论文、百科全书以及700多亿个当前存档的网页。目前,全球有1300余家顶级期刊使用iThenticate检查和评审提交的稿件。尽管如此,自然指数统计的82种高质量期刊中,近30年来撤稿比例还是在不断攀升——自然指数统计期刊撤稿比例在攀升。因此,对撤回的出版物的监控作为一种安全检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撤回提供了证据,证明一篇作品存在缺陷,尚未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这可被视为是他人不无法建立的基础。撤稿应该成为个人或机构的科研工作质量的一个关键衡量指标。但是,长期以来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恰恰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关键指标。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撤回的出版物都是等同的。一些撤回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者对错误的认识和承认,并通过撤回错误的出版物来纠正错误,以促进科学发展。这些研究者应该受到赞扬!他们是科研诚信的典范: 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嘉奖和鼓励,特别是当杂志经常不愿意撤回一篇文章,即使作者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撤回观察》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提供每次撤回的理由,让读者对每个撤稿案件中涉及的问题的重要性作出自己的评估和判断。

令人不安的是,尽管《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认真努力提高科学质量,并确定具体被撤回的出版物,但这一重要努力的成果往往被忽视或忽略。

在撤回出版物当中,有明显缺乏证据,而且是某人一直在研究环境方面积极工作近40年,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获得有多个研究资助,被任命或者晋升、有学生和博士后参与。但是,2020年是他第一次被问及自己是否与人合著了一份被撤回的出版物,也许这表明了进步?我们也看到一些科学家获得了晋升、奖励、重新任命或调到一个新的机构,而不顾他们在撤回记录的记录:似乎转到一个新的机构可以作为一个重新设置,在搬迁过程中,以前的不良记录被忽略了还是被遗忘了。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被广泛接受的大学排名系统似乎没有把撤回的出版物作为排名过程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2020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的许多顶尖大学都出现在撤回观察(Retraction Watch)中。作为科学界,我们必须着手解决这些缺点。因此,有人建议:科学家应该在他们的履历中声明他们在《撤回观察》中的引用情况。就像简历中可能会记录出版物的数量、被引频次、h指数等一样,科学家也应该在自己的简介中注明《撤稿观察》中他们的引用状况。当然,在申请资助、职称晋升以及入学或者求职面试时,这些信息都应该是必须的。特别是对在读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者,应定期进行撤稿审查,这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建议审查任何可能考虑与之合作的实验室或主要研究者的撤稿观察记录,防微杜渐。可能会对撤稿不断攀升现象有所遏制。关于诚信指数下次再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243321.html

上一篇:再谈撤稿比例在不断攀升
下一篇:撤稿与学术诚信度及大学排名的影响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