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神奇蘑菇可能“重置”抑郁患者的大脑 精选

已有 7204 次阅读 2017-10-16 17:43 |个人分类:健康生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抑郁症, 迷幻药

神奇蘑菇可能“重置”抑郁患者的大脑

诸平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20171013提供的消息,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神奇蘑菇有可能会使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发生转机。


Fig. 1 Whole-brain cerebral blood flow maps for baseline versus one-day post-treatment, plus the difference map (cluster-corrected, p < 0.05, n = 16). Correlation chart shows post-Treatment changes in bilateral amygdala CBF versus chang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r = 0.59, p = 0.01). One patient failed to completed the scan 2QIDS-SR16 rating, reducing the sample size to n = 15 for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all of the images, the left of the brain is shown on the left. Credit: Carhart Harris, R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1整个大脑脑血流量基线图为期一天的治疗后大脑脑血流量基线图的对照结果。

病人服用迷幻药(psilocybin,裸盖菇素)治疗抑郁症,显示治疗后周减少了抑郁症状,使其大脑活重置裸盖菇素是一类具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含有该类毒素的墨西哥裸盖菇与其它相关种一起被称为“神圣的蘑菇”或“幻觉蘑菇”,在墨西哥土著人的某些宗教仪式中使用了数百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许多青年普遍食用含此类毒素的蘑菇用于消遣。但是长期或是过量服用此类物质会引起神经中毒,目前这些蘑菇在美国都被列为控制物品。在中国也发生过误食含的花褶伞而中毒的事件。裸盖菇素的蘑菇包括有裸盖伞属斑褶伞属、锥盖伞属和裸伞属4个属,其中主要是裸盖伞属和斑褶伞属的一些种类。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也发现有含裸盖菇素的蘑菇分布,种类有10余种,粪生花褶伞钟形花褶伞、粪生裸盖伞等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一项研究结果使用裸盖菇素psilocybin)这种具神经致幻作用而存在于自然界神奇蘑菇之中的化合物治疗少量传统治疗无效的抑郁症病人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1013日已经在《科学报告》杂志网站发表——Robin L Carhart-Harris, Leor Roseman, Mark Bolstridge, Lysia Demetriou, J Nienke Pannekoek, Matthew B Wall, Mark Tanner, Mendel Kaelen, John McGonigle, Kevin Murphy, Robert Leech, H Valerie Curran, David J Nutt. Psilocybi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fMRI-measured brain mechanism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3187. DOI: 10.1038/s41598-017-13282-7

论文研究人员描述抑郁症患者持续治疗五周后病情转化情况,并相信此种迷幻化合物psilocybin可能会使抑郁症患者大脑活动复位到常态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角色。对于患者服药前后大脑图片比较,可以看出其该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大脑活的变化与抑郁症显著而持久的减少有关

作者指出,虽然最初的实验治疗结果令人振奋,但是治疗的人数有限以及缺乏对照组是其不足之处

领导这项研究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迷幻研究主管罗宾·卡哈特-哈里斯博士Dr Robin Carhart-Harris表示:“我们首次展示了应用常规治疗抑郁症患者无效,而采用裸盖菇素治疗后大脑的图片有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的几个治疗对象的大脑成像图片与经常使用的电脑成像图片进行类比重置’的感觉例如,有人说他感觉他的大脑就像是一台电脑硬盘被整理了一样,也有人说他感到他的大脑仿佛被’了一样。裸盖菇素可能让这些人暂时启动他们需要摆脱抑郁状态的清醒,而这些成像结果的确初步支持重置类比。对这些患者的类似大脑影响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一致的ECT亦称电抽搐治疗或电惊厥疗法,系指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很有效的疗法。ECT1930年后问世,是在原来认为在癫痫和精神分裂症之间不能同时发作的错误观念之上发展的,似乎用人工诱导癫痫发作的方法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然而,试行后的结果却是,改善最明显的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严重的抑郁症。起初,诱发抽搐是采用药物成四氮或用电流在脑内通过。时至今日用电流刺激诱发抽搐已成为常规。近年来又出现了附加的简单麻醉和应用肌肉松弛剂,使得现今的治疗更为安全和可接受。2014年荷兰研究者发现,ECT将可用于清除大脑中的痛苦回忆。这项发现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大量的临床试验已进行到迷幻药psychedelics抑郁症患者和上瘾者进行治疗,其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有效性产生不错的效果。最近的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试验中,裸盖菇素首次应用于抑郁症治疗,对20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服用种不同剂量10 mg25 mg的迷幻药,首次服药后一周在进行第二个剂量的服用

这些治疗对象当中的19名患者了最初的大脑成像,然后高剂量治疗之后一天进行第二扫描。罗宾·卡哈特-哈里斯博士和研究团队两个主要的脑成像方法用于测量血液流动的变化和大脑区域之间的串扰crosstalk,通过病人完整的临床问卷来了解他们的抑郁症状。采用裸盖菇素治疗后,患者反映抑郁症状降低通过改善情绪和缓解压力表现出相应的轶事报道下降,使其显示出后续余晖效应'after-glow' effect的特点。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大脑区域的血液流动减少,包括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附着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而且研究发现,幼儿自闭症似乎也与扩大的杏仁核有关。大脑的杏仁核区域已知参与处理情感反应,压力恐惧。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另一个大脑网络稳定增加,以前是将裸盖菇素影响以及抑郁本身联系在一起的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这些发现为迷幻药物进入人的大脑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能够使或者稳定下来提供了一视觉。在迷幻药物的旅行期间,大脑网络究竟在何处开始使其分解,紧随其后的就是大脑的重新整合,对于这个作用机理的解释有待深入研究

罗宾·卡哈特-哈里斯博士解释说:“我们已经能够通过收集这些成像数据提供一种考察裸盖菇素治疗慢性抑郁症患者的后效应。基于我们所知道的之前使用迷幻药psychedelics各种脑成像研究以及注意那些服药者他们对于自己的体验都了些什么,可能就是迷幻药确实能够使与抑郁症相关的大脑网络发生‘重置’,有效地使他们摆脱了抑郁状态。

作者警告说,虽然最初的调查结果是鼓舞人心的,这项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抑郁症患者不应该试图自作主张,擅自进行自我治疗因为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药物治疗环境,如果忽视了抑郁症患者治疗的广泛心理学因素,出错是在所难免。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包括更稳健的设计,目前计划对主要抗抑郁药物裸盖菇素将在2018年初进行测试研究

大卫·纳特教授Professor David Nutt神经精神药理学Neuropsychopharmacology教授而且也是脑科学分部神经精神药理学主任以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发表论文的资深作者大卫·纳特教授补充道:“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看是否迷幻剂类药物裸盖菇素的治疗效果是否会在更多患者身上同样显效。但是这些初步发现的结果是令人兴奋的而且提供另一种治疗抑郁症可供探索之路

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Magic mushrooms may 'reset' the brains of depressed patient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October 13, 2017

Magic mushroom compound psilocybin could provide new avenue for antidepressant researc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081094.html

上一篇:Nature:陶瓷泵传输熔融金属的温度创新高
下一篇:首次看到中子星猛撞
收藏 IP: 61.134.23.*| 热度|

2 王从彦 白龙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