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qxiao 博主,广西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医院高管者

博文

有感于推荐学会青年委员 精选

已有 7994 次阅读 2009-2-22 10:36 |个人分类:医生-医院-医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杂谈, 医学会, 医生培养, 内科学

 

       上星期参加广西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会,推荐本地区1-2名内科医生作为中华医学会全国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的候选人,条件是年龄在45岁以下,学术成绩卓著。盘点起来,广西地区有许多年青学者符合条件,名额所限,只能忍痛割爱,挑选其中最优秀的推荐一二。记得十多年前曾在专业期刊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学术界的老前辈,文中列举了我国内科医生培养中面临的种种危机,不无担忧地说,“十年以后,将很难找到优秀的内科医生”。那些年十三亿人齐经商,老师不能好好地教书做学问,学生没有心思钻研知识、培养技能,内科医生们也都在为“五斗米”而想尽千方百计,就差没“折断腰”了,老前辈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看来情况有所改观。

       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分会在正式委员之外增设青年委员的做法大约源于十五、六年前,初时只有少数分会建立了这种制度,现在已普及到几乎所有的专科。相对于全国学会分布在各地的正式委员,除了年龄是个宝之外,青年委员还有学历高、科研成果出得早、职称上得快的优势,他们当选是靠硬件说话,需要在全国同行的同龄人中真枪真刀地拼搏、竞争才行,他们是学会、也是内科学的未来和希望。而各地的正式委员则是另外一番特色,他们多是当地本领域的资深专家,学科带头人,相当一部分还是行政领导,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些力不一定都是来自学术,也包含有其他因素),他们的当选多半是占上级学会按全国委员的地区分布结构要求而分配下来的名额,因此只需在本地同行中竞争就行了。所以,我认为能当上青年委员更加光荣。作为培养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会后备力量,设立青年委员制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十年前我曾当选全国糖尿病学会青年委员,四年后转为正式委员,担任本地区学会的主委。当时与我一批当选的青年委员全国只有10人,后全部成为代表各地区的正式委员,其中的4人现在成了全国学会的常委或副主委,在国内很有影响力了,培养的效果是显著的。

       据说现在内科学会要推荐青年委员40-50名,并且要在学会内部分设一个青年委员会,我倒持有不同的看法。依我看应该提高门槛,限制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推荐20名左右的青年委员就可以了。物以稀为贵,贵了才有吸引力,才能成为榜样;多就容易泛滥,容易贬值,质量也难以保障。青年委员可作为当地正式委员(包括常委和主委、副主委)的助手开展工作,锻炼成长,切不可培养其优越感,没必要设立单独的青年委员会。特别要注意弥补选拔过程中重学历、重论文、轻临床工作能力的缺陷(因为没有易于考量的指标而被忽视)。优秀的内科医生需要长期的临床工作积累,切忌心浮气躁,最要紧的还是要成为看病能手,这才是一个医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假如把内科医生培养成只会写论文的科研人员,那就是另换个职业了。

 (本文为2008-10-17日的日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835-216510.html

上一篇: 跟随李嘉诚先生做善事
下一篇:欢送毕业学生
收藏 IP: .*| 热度|

4 王桂颖 王德华 曹聪 andrew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