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dito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ditor

博文

认清环境风险源,让天津大爆炸的悲剧不再发生

已有 5016 次阅读 2015-8-14 12:46 |个人分类:新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死亡人数, 滨海新区, 发生爆炸, 危险品, 天津大

20158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截至13日上午,死亡人数已达到50人,700多人受伤。全国人民的心都被这次爆炸事件牵动,关心伤者、逝者的同时,各种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会爆炸?危险品库为何靠近居民区?消防人员为何伤亡惨重……,等等。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是否是环境风险源?

答案是肯定的。

 

环境风险可理解为环境受危害的不确定程度以及事故发生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环境风险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之中而且表现方式纷繁复杂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例如按风险源分类可分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按承受风险的对象分类可分为人群风险、设施风险和生态风险等按风险源的危害大小分类可分为重大风险源和一般风险源。

风险源是指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风险源的存在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其环境危害和影响后果与风险源的强弱相关。在突发环境事件危害作用过程中风险源、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风险控制过程和环境风险受体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环境危害和影响程度。

生产使用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尤其是化工、石油企业原料及其产品大多数为有毒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如苯、甲苯、氨、氯等潜在风险性高。了解和掌握生产或使用的环境风险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是风险源识别的基础。环境风险物质具有多种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均可以对环境风险物质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风险物质分类


按危险化学品分类

按危害性质分类

按物质状态

按可能导致事故

生产原料

中间产品

副产品

产品

废水、废物

事故反应产物

燃烧产物

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

急性、慢性毒性

致癌、致畸性

诱变性

反应性

生物退化性

水毒性

环境中的持久性

生物可富集性

稳定性

燃烧性

气态物质

液态物质

固态物质

燃烧爆炸性事故

化学品泄漏事故

污染物非正常排放事故

固体危险废弃物污染事故

溢油事故

放射性事故


环境风险源的分类是进行风险源识别的前提是开展环境风险源相关研究的基础考虑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常发类型鉴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环境风险源类型存在形式的差异重大环境污染风险源按照环境受体风险源物质状态风险源的移动性风险源所属行业风险源所处的场所敏感受体水源地分别分类

从环境风险源的物质状态出发环境风险源可分为气态环境风险源、液态环境风险源和固态环境风险源其分类框架如图1所示。第一级是基于风险源的不同物质状态下的环境风险源类型第二级是基于不同环境风险类型下的主要物质类别考虑危害物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第三级为环境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是危害物质泄漏、扩散和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

 

1 按环境风险源的物质状态分类

 

按环境风险源所处的场所可以将其分为生产场所风险源、贮存场所风险源、运输途径风险源以及废弃场所风险源如图2 所示。其中贮存场所风险源包括库区风险源和储罐区风险源运输途径风险源包括车辆运输风险源、船只运输风险源和管道运输风险源。

 

 

2 按环境风险源所处场所分类

      环境风险管理原则

环境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1)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2)综合防控,预防为主

(3)公共事务,全民参与

(4)部门联动,全防全控

(5)常态为主,应急为辅


 

本文摘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宋永会研究员等著的《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一书。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一起走进科学,让科学服务生活!




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4816-912993.html

上一篇:当经济发展遇到有限土地资源
收藏 IP: 124.207.160.*| 热度|

2 尉剑俊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