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lu

博文

突发卫生事件爆发不必马上封校

已有 5525 次阅读 2012-6-2 10: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卫生

学校由于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等特点一直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重点场所呼吸道疾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的疾病。学生在流行病传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定量地研究学校的复杂接触环境中的学生之间的联系结构,对于认识学校疾病传播规律,从而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目前我国对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和行为模式的定量研究几乎还没有,还没有见到中小学学生的接触网络的研究,这方面在我国还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前年12月开始我参加了卫生部中澳卫生与艾滋病项目《新(再)发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这个项目由武汉市卫生局、武汉大学承担,我和王沛、赵军产博士负责数学建模工作。

我们随机地选择了武汉市某小学5年级6个班3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同学对本年级所有其它同学是“经常接触”、“偶然接触”还是“从不接触” 作出选择,“经常接触”指每周至少面对面一起学习、玩耍、同桌等面对面接触一次以上,“偶然接触”指一般认识,但很少面对面接触。然后建立学生的经常接触网络和偶然接触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对于经常接触网络平均度为28.52班内平均度27.51,班间平均度2.43,也就是说,每个同学平均和28.5个同学经常接触,其中班内接触是班外接触的11倍多,也就是一个学生如果在校内被传染疾病,班内的风险是班外的11倍,班内是极容易爆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于偶然接触网络平均度为58.88班内平均度48.76,班间平均度20.24,班内偶然接触是班外偶然接触的2.4,这是因为考虑了偶然接触使得班外偶然接触相对大大增加,但是“偶然接触” 指的是“一般认识,但很少面对面接触”,所以在疾病传播中不是主要的。另外,经常接触网络和偶然接触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2.82.1聚类系数为0.740.79,由于班内的这种紧密结构,使得班级学生接触网络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一旦小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手足口病),首先应该以班为单位停课,而不必马上封校。在实际中,由于怕承担责任或者过分担心,很容易产生一发生卫生事件就关闭整个学校的作法。当然,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还相当初步,需要更大数据量,譬如选更多学校,研究包括不同年级的接触关系,进一步研究达到多少学生发病时需要封校等问题(可能同疾病的传染性有关)。但是,即便是初步研究,以上“首先封班”的结论应该是明确的。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有一些关于如手足口病等发生时停课的政策标准,我们的研究可以为更具体的政策提供定量支持。

近两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研究中小学接触网络的建模,发表在PNASPLoS ONE等顶尖期刊上[12],他们除了采用问卷调查外,还采用无线传感器方法获得数据(更加客观真实),利用统计和复杂网络的理论探讨中小学接触网络的特性,对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提出一些定量分析。也提到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以班为单位停课。

科学研究一旦能够影响政府的政策,会变得很有意义!

 

[1] Salathe M, Kazandjieva M, Lee JW, Levis P, Feldman M W, et al. A High-Resolution

  Human Contact Network for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PNAS, 107: 22020-22025

  (2010).

  [2] Stehle J, Voirin N, Barrat A, Cattuto C, Isella L, et al. High-resolution measurements of

    face-to-face contact patterns in a primary school. PLoS ONE, 6(8): e23176 (20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1414-577735.html

上一篇:随机加边才让世界变得更小
下一篇:单参数的广义类Lorenz系统族
收藏 IP: 58.19.68.*| 热度|

12 吕喆 刘蓉晖 苏盛 李兵 张欣 张海峰 赵凤光 赵星 年福忠 李双双 肖振亚 李本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