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不“知其所以然”之二 精选

已有 5849 次阅读 2014-8-25 15:04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知识, 实践, 两条道路, 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2

吕乃基

由“知其然”经“知其所以然”到不“知其所以然”是认识过程的必然

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这一认识过程与“两条道路”有对应关系,并且可以由“两条道路”推知在知其所以然之后必然会走向不求知其所以然。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正是在“两条道路”上由第一条道路行进到两条道路的转折点;由知其所以然到不求知其所以然则相应于由转折点通往第二条道路。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位于第一条道路的方法建立起前后相续步步深入的联系(可以有重叠和反复),在思维中步步深入,距“知其然”,也就是个体在独特的语境中所感知的鲜活的现象越来越远,距本质越来越近,直至“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然后,类比、直觉、顿悟和假说等方法在转折的关节点上发挥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总结提炼由第一条道路得到的成果,揭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指引第二条道路,经由演绎和综合提出预言和设计实验,与此同时也就是完善自身,由假说转化为理论。

由此可见,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之后并不紧接着综合,演绎也并不紧随在归纳之后,在这两组方法之间还要经由假说等方法,思维过程必须经过转折。通常总是把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作为某种“对偶”的方法,这是因为它们正处于两条相反的道路上。然而,在科学研究中这些对偶的方法并不直接相连,而是必须经由转折,因而不可以以知其然,由归纳得到的结论直接作为演绎的大前提。必须经由假说、顿悟……,揭示由归纳等第一条道路所得出结论或“知其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知其所以然,以此作为演绎的出发点。未经转折点的演绎,犹如登山者在半山腰浅尝辄止,然后或者由原路返回,风景依旧;或者另辟蹊径,可能陷入登山者未知而令其陷入茫然的歧途。转折点则是登顶,一览众山小。脚下是成为主体一部分的已经攀越的山峰,眼前是山峰融入于新的语境之后的涨落和涌现中的细节[1]

在认识之初,第一条道路开始之际,所感知的是多样与多变的现象,杂乱无章而不可信,因而追求稳定、抽象、一致的本质,知其所以然,走的是由无迹可寻的山间小径收敛到“最简单的规定”的道路。登山之途多种多样,然大山之巅唯一。

当第一条道路走到尽头迎来转折之时,一旦迈上第二条道路上,由知其所以然得知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由大前提向小前提演绎推理之时,必然与个别和具体的对象相结合,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以及渗入特定主体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心绪和喜怒哀乐。大山之巅唯一,然各色人等下山之途发散而多种多样。一旦跨过转折点, 在第二条道路之初,认识过程与刚踏上第一条道路时一样,同样是对已有认识的批判,不过此时所强调的是,大山之巅并非是没有山脚和山腰悬在空中的幻象,客观世界不存在脱离现象的本质、不变的基础或宏大叙事,存在的是在特定语境中,以及与主体脱不了干系的个别而又独特的对象。这就是反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宏大叙事,以及不“知其所以然”。伴随着对转折点的批判,认识过程踏上了第二条道路。顺便说,中国古人参禅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似乎与之也有相通之处。

两条道路还折射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演变历程。在人类之初,认识与实践处于混沌状态,实际上认识几乎完全被实践所淹没。随着认识发展和社会分工,一些先行者衣食无忧并有了闲暇时间,认识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并走上自身的发展道路。在随后的日子里,认识一路前行,古希腊是预演,笛卡尔完成认识论转向,“我思故我在”,重要的是“思”,唯有“思”方可证明“我”的存在,从而吹响第一条道路上以知其所以然为目标的进军号。到18、19世纪“以头立地”之时,理性攀至顶峰,实践则退避三舍,与“我”的存在无关。然而顶峰即意味着转折。就人类全部的认识过程而言,理性张扬的极点便是两条道路的转折点。在第二条道路上日渐意识到认识的局限。随着主体的全身心参与,第二条道路已不仅是认识,更是建构。“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2],“化育万物”。此消彼长,实践地位抬升,进而“优位”。重要的是“行”,“行”涵盖“知”。

在波普尔“三个世界”和波兰尼知识论的视野下,在第一条道路之初,三个世界处于原始的混沌之中,客观知识尚未从世界1和世界2分离出来,是为意会知识,知其然。在两条道路的转折点,所谓“最简单的规定”、本质,或者知其所以然,就是客观知识世界3与世界1和世界2分离,与独特的对象和主体无关,与特定的语境无关,因而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知其所以然。而后展开的第二条道路,客观知识世界3重新与世界1和世界2相结合,表现为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结合。此时的世界1和世界2不仅包含一开始的世界1和世界2,而且将无限扩展。第一条道路具有终点,亦即三个世界的分离,达至最贴近的规定;第二条道路因对象的无限性,研究主体的无限性,认识过程所处语境的无限性,以及三个世界组合的无限性,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永无止境。

[1]吕乃基,马克思“两条道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3,7-12

[2]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第三章(2011920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822178.html

上一篇:清华肖鹰pk北大孔庆东
下一篇: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二)
收藏 IP: 49.74.84.*| 热度|

24 陈小润 曹聪 李小文 王荣林 鲍海飞 张能立 陈楷翰 戴德昌 罗汉江 张骥 武夷山 徐旭东 赵美娣 李天成 庄世宇 陈安 杜逸群 马德义 李泳 谢平 ooooooooooooooo wolfganger aliala qiny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