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由特斯拉开放专利,看技术发展路径 精选

已有 9169 次阅读 2014-6-30 08:28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专利, 特斯拉, 技术路径

吕乃基

是的,当下的社会已经为特斯拉的转世做好了准备,那就是电动汽车的领跑者特斯拉。作为特斯拉公司的老板,马斯克在决定开放专利之前,多半想到前辈,天才特斯拉的境遇(参见特斯拉与魔鬼——创新的时机 )。如果发明过于超前,社会尚未作好准备;如果社会在某一时期只能多个选项中作出有限的选择(参见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例如选择了爱迪生而遗弃了特斯拉;那么再好的发明,对于落选者来说,也只能是杯具,顶多只是换来后人的一声叹息。

为了使自己的发明得到更多人的接受,为了使自己的发明有更多机会被社会所选择,马斯克选择了开放。

开放,本来是IT的特征。在消费阶段是所谓“外部性”。如果世界上只有一部电话,其效益等于零;两部电话,其效益为一,电话的数量再增加,使用者的效益呈指数增长。一种游戏的玩家越多,不仅商家的效益越好,而且玩家之间彼此间切磋武艺,相得益彰。

在生产阶段亦然。当年,比尔·盖茨在一开始之所以胜过一度辉煌的苹果公司就在于其系统的开放。苹果公司则不允许第三方公司生产与苹果电脑兼容的计算机导致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IBM在研发PC机的过程中没有申请一项专利全部技术标准和规范向业界开放PC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条件。“物以多为贵”,由阿帕网到因特网的一步步发展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微软在后来的发展中却走向封闭并因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和挑战,微软的竞争对手正是通过开放来迎战微软。顺便说,眼下看来处于巅峰的苹果似乎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当年的封闭。

封闭对内走向停滞。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开放是要素、系统从环境中吸取负熵以使自我得到进化的必要前提。国外的许多大公司采用了公司间“代码共享”的策略,以期获得双赢的市场局面。

其实,不只是IT,其他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每一项知识只有通过开放,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也就是得到更多知识的支撑,从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知识只有开放,才能接受更多的审视和批判,从而得到更有效的增长。这也是维基百科之路。

以开放求发展,以开放促完善。这一点对于一项面向未来而又相对弱小的知识而言尤其如此,如上述初创阶段的比尔盖茨、研发PC机过程中的IBM,以及由阿帕网到因特网的发展过程等。

马斯克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在眼前的态势下,特斯拉的竞争对手不是那些非特斯拉的电动汽车,而是那些每天从世界各地汽车工厂如洪水般涌出的汽油车。在并不存在,至少并不激烈的竞争中用专利来自我保护,不但意味着延缓竞争的到来,还在阻碍创新;还不如有效地使用公司专利,为电动汽车发起开源运动,反而能增强其竞争能力。

“这不会损害到特斯拉,而是在帮助整个行业。就吸引和调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人才的积极性等方面而言,我认为它事实上还会帮到特斯拉。”马斯克在给员工信中写道:“通过这次的专利开源行动,特斯拉不但不会被打败,反而会变得更强大。”

 

然而,开放未必就是成功。在马斯克决定开放之时,“业内人士”的态度耐人寻味。

有人问,特斯拉开放专利,是噱头还是真雄心

放眼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作为其中一个分支,日本以及德国企业也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储备。更为重要的是,电动车是不是新能源汽车最终对解决方案?部分车企已经将目光转向生物燃料电池。一旦生物燃料电池实现成本大幅下降,将会迅速取代电动车。因为生物燃料电池的容量相对于现在的电池,克服了充电时间、里程限制等缺点。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car.southcn.com/7/2014-06/18/content_102368208.htm

更有人直截了当表示,特斯拉开放专利:美酒还是毒药?_

文章认为,特斯拉背后更大的野心在于,通过建立标准,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真正的盟主。特斯拉此举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
  对于跟随者来说,特斯拉抛出的或是有刺的玫瑰,或是甘醇的毒药。

 

即使电动车是汽车业的未来,甚至可以为更多以汽油为动力的行业提供借鉴(电动飞机已经问世);即使特斯拉的开放之举符合人类发展方向(减少排放污染,缓解温室效应);这样的创新依然未必为社会所选择,甚至被认为是噱头和毒药。

由此可见,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竞争者之间的利益之争和猜忌之心会影响社会对创新的选择,影响乃至改变技术发展的方向。最后为社会所接受者未必最优,只是博弈的产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807773.html

上一篇:技能型大学 能否一石激起千层浪?
下一篇:21世纪,人们该如何处理和归档知识?
收藏 IP: 49.77.157.*| 热度|

30 武夷山 赵美娣 杨中楷 徐晓 马德义 陈楷翰 黄永义 徐满才 刘旭霞 黄式东 李小文 代恒伟 吕喆 朱云云 梁洪泽 李伟钢 苏晓路 王达伟 陈明路 陈冬生 马雷 伍光良 JIANHUN shenlu guoyanghuawu clp286 shaoyunpeng aliala yunmu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