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人类认知系统的演化与“科技认知-行为系统”(一)

已有 3284 次阅读 2020-8-24 08:40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脱碳入硅, 认知系统, 一体两翼

吕乃基

摘  要:人的认知系统的演化——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分别与语言、文字相应的认知系统,科技认知-行为系统,以及与计算机语言相应的认知系统,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中,“科技认知-行为系统”在人类认知系统演进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原文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

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人类的历史,例如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人的认知系统的演化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上世纪3、40年代,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i]

0-2岁,感知运动阶段,形成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2-7岁,前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发展抽象逻辑推理。

显然,皮亚杰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把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运用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ii],将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类的认知发展联系起来。

蔡曙山在2015年提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iii]: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区分低阶认知和高阶认知。人类认知即高阶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以思维和文化为特征的认知形式。

皮亚杰强调几何与逻辑,儿童的认知发展实际上与教育不可分割。蔡曙山的研究侧重心理学和有关学科的关系。

2017年,鲍捷在“脱碳入硅”一文[iv]中提出人类有四套认知系统。着眼点不在于某个认知系统本身的细节,在于以认知系统的演化串起一部人类史。人类史的一头是哺乳动物,另一头指向“脱碳入硅”。在人类认知系统的演进中,“科学认知系统”(实乃“科技认知-行为系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皮亚杰11、12岁以上儿童的“形式运算阶段”,以及蔡曙山的“思维认知”,大致相当于“科技认知-行为系统”,但并未突出科学技术的地位。有必要考察“科技认知-行为系统”及其在人类认知系统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人类认知系统演进

鲍捷提出的认知系统的“阶”,分别是,50万年前及更早时期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5万年前形成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系统,5000年前文字发明后发展的认知系统,以及500年前科学兴起后发展的认知系统。或许还可以再加上第五套认知系统,50年前兴起的编程+计算+学习+。每一套都比前一套更不“自然”,更耗费能量,速度更慢。所以人总是倾向于用低层次的认知系统。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都是多种认知方式的综合,区别是多种认知方式在各个场合的权重不同。就人类总体而言,在90%的人脑“机时”里,是原始的认知在起作用,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倾向于“不动脑子”。分析、符号和理性是哺乳类动物大脑的敌人,必须克服哺乳动物认知的本能才能运用更高的认知系统。

在此意义上,鲍捷给“愚蠢”下了一个定义。愚蠢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惰性,这是广告之类营销手段之所以奏效和宫廷内斗等电视剧之所以有收视率的人性基础。人工智能超越人的智能,并不需要比人聪明,只需要避免人的愚蠢就够了。机器只是笨,人是愚蠢。笨可以治,蠢源于人的生理基础,无药可救[2]

认知系统的每一次进阶,都甩下一部分人。因而,鲍捷的结论是,“脱碳入硅”不可阻挡。

由哺乳动物认知系统一直到计算机语言,人类的认知系统由一到五套,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有多个尺度衡量。

首先,对于认知对象和所处语境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

由哺乳动物认知系统所涉及到实际上最为丰富与即时的信息;到仅以语言描绘,难免百密一疏;从面对面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直接交流,到仅以文字符号表达、交流和学习(顺便说,在拼音文字占据绝大多数的世界各国,象形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语言,甚至哺乳动物认知系统印记,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从多少贴近生活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接地气的自然语言,到枯燥乏味远离尘世冷冰冰的科学语言;从虽然抽象,但毕竟在现实世界可以找到其对应物的科学语言,到通往虚拟世界的计算机语言,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正在步步隐去……。

在50万年的历程中,人类的认知系统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越发抽象,每一步都是信息的浓缩;与此同时,人也就舍去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及失去了在同一时刻对全局的感知和把握能力。

其次,认知主体逐步隐去。哺乳动物认知系统,涉及为特定主体所独有的身临其境和当下全身心的浸润、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系到眼下各种争论的一个焦点:主体的意向性。语言所描绘场景和心情,以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语言的交流者所共享,实际上主体此刻并不在场;主体的独特性和意向性有所下降。至于文字交流,主体已在幕后,且有时滞,同时为更多人共享(本文不涉及权力的影响)。科学认知系统,主体已经“泛化”,成为“泛主体”,除了认知动机如好奇心外,在认知过程中需排除个人好恶,也就是除了“求真”之外的意向性,客观地认识世界。至于编程,类似于做应用题时的立方程和解方程,随后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普遍适用。此时,原有的主体已经不知去向。

第三,可以从传播学和知识论的视角理解一至五套认知系统发生的变化。

在第一套认知系统,特定的主体“沉浸”于特定的时空区间,形成不可言说的意会(tacit)知识,期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经验教训,唯有当事人知。移情、隐喻、将心比心,谈何容易!需要以全身心去感知,即使当事人本人,时过境迁,也往往好了疮疤忘了痛。人的意会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v]就此而言,甚至可以认为,“意会”是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能力,必然和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逻辑鸿沟”。可见,由哺乳动物认知系统到语言认知系统的跨度之巨。

语言,可以于空间上在部落或更大范围交流,在时间上可以延迟,乃至代代相传,当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那就是受“语境”所限。一旦抽离语境,便会发生信息的遗失和扭曲,发生个体间的误解,这也是口口相传不可避免的缺陷。

文字,进一步摆脱特定对象、主体和语境的束缚,在空间上传播范围更大,在时间上延续更长,内容也更稳定。

人有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和社会学意义的生命。个人的语言和文字在广度和深度上所能达到之边界,其一,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述及的对象,物、他人,以及自身(向内的边界);其二,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传播到的人群和传播的深度;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自我社会学意义生命的边界。交往是相互的,还要包括外界对主体的影响。较之哺乳动物认知系统,语言与文字拓展了人的社会学意义的生命。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形成的认知-行为系统进一步扩展了知识传播的空间,延伸了传播的时间,亦即扩展和延伸了人的社会学意义的生命(后文详述)。

认知系统的进阶颇有启发,也有待进一步论证。其中,“500年前科学发展后逐步形成的认知系统”,在认知系统的进阶中,在抽象程度、主体的意向性和传播学等三个方面,以及在更广泛的领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 罗素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i]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5%8F%91%E5%B1%95%E7%90%86%E8%AE%BA/7876079

[ii] 蒋谦,皮亚杰科学思想“重演论”的启示及局限性[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6

[iii] 蔡曙山,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J],学术界201512

[iv] 鲍捷,脱碳入硅,http://36kr.com/p/5070536.html

[v]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A%90%E6%80%A7%E7%9F%A5%E8%AF%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247626.html

上一篇:学科分类的依据之二——舞台与演员
下一篇:人类认知系统的演化与“科技认知-行为系统”(二)
收藏 IP: 49.74.79.*|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