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语境”杂议之三:中国语境中的众生相

已有 2635 次阅读 2019-1-9 15:32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语境, 众生相

吕乃基

1.

举目四顾,世界上唯有中国人,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由上而下对国人,自衣食住行、言语举止,直至灵魂深处,以及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盖棺尚且不能定论,强大且无微不至的深刻影响;国人或者主动投身于其间,或者不得不接受这一切。无论承认与否,无时不在的国家,超越家庭、机构,以及全人类,是生活在这方热土上所有人及其所有言行的“总语境”。

回顾历史,皇权不下县。唯有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才会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语境的存在。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自然也会感受到语境之影响,随即如入鲍鱼之肆,或在一次次“运动”中被训诫与语境保持一致。“一致”了,也就感受不到语境。80年代虽有起伏,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可以说是言者与语境彼此相投的最好时期,激情得以燃烧的岁月。

随后资本的介入,从内容和权重等方面深刻影响言者与语境互动的格局,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言者本身前所未有的分化。个中三味,有待深究。

不过,对语境之存在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部分因为语境本身的变化,部分因为这些中国人已经经历启蒙。

2.

在任何时期和任何层次的语境中,总存在两类人,一类是少数,如鱼得水,或者就是语境本身或代理人;多数人存在或多或少的隔阂。如果以如鱼得水与隔阂作为两极,处于极点者极少数,大多数人处于由两极所组成的谱系上的某一点。无论身处谱系中的哪一点,相信大多数人对此都心知肚明。此文对此不作赘言。

笔者关注的是,这种情况因言者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而异。360行,涉及的领域是如此之庞杂,一一道来,远远超出笔者之所能。以下仅述及笔者略知一二的科技界和学术界。

科技界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由科学到技术,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毕竟不直接面对社会。只要社会给予科技界所需的资源,科技界乐意在总语境的框架内,基本上接受相应的制度安排,虽有微词,依然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在上述“谱系”上,科技界内部的分化与对立并不那么尖锐。虽然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干预,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同行评议,研究结果相对客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有所不同,直接研究人与社会。一方面,“总语境”不再是“语境”,而是成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研究者不再客观,而是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能动的参与者,乃至就是学术界的“领导”和有关制度的制定者,语境的代理人。这种状况必然造成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内部的分化,乃至高度对立;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譬如林毅夫与张维迎就产业政策之激辩。

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不仅是“认识”,而且是实践,试图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他人和社会,以“言”固守或改变语境。

言者及其语境的关系,换言之,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现在看来,“改造世界”,四个字只说了言者及其语境关系的一半,另一半是,一些哲学家们在与具有生命力的语境一起,“固守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156153.html

上一篇:“语境”杂议(之二):语境的历史、逻辑与相对性
下一篇:语境杂议之四:科学技术哲学界“选择性”无视的语境
收藏 IP: 121.237.99.*| 热度|

4 武夷山 陈楷翰 郑永军 汤茂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