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细胞遗传学技术课心得

已有 8324 次阅读 2008-4-16 18:06 |个人分类:经验总结

细胞遗传学技术课心得
 
这个学期选修了人类细胞遗传学技术实验课,这是我转为科研型研究生后所上的第一个实验课。其实,之前对它并没有多少了解,我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研究基因还是染色体的,与分子生物学有何区别。当时选课的原则很简单:凡是实验课我就选,以弥补自己实验方面的欠缺。后面由于要备考GRE不得不去掉了一些,但是这个却保留了下来。本以为上课会占用备考的时间,后来才发现保留了它实在是明智之举:它不仅没有给我添加任何负担,相反却给我带来了快乐并缓解了备考的压力,使我觉得这个学期也不是那么压抑,至少还有我期待的实验课。虽然因为时间所限我没有去借阅相关书籍来学习,但是通过实验老师认真的讲解和耐心细致的指导,我觉得自己学到了许多,也体会到了许多。
 
学到了许多,当然指的是学会了一些细胞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知道了怎样进行核型分析,怎样做各种显带,怎样进行细胞融合,也初步了解了其原理。然而对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使我对于实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能够用于指导所有实验的“原则”,另外,也产生了许多新的idea——这是我一直认为非常重要的。
 
1 没有失败的成功仅仅是偶然
 
第一次做显带时,我不仅实验完成的最快,而且显带也非常清晰。这使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做的不错。然而后面的几次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却使我大受打击并开始怀疑自己的实验能力。通过对失败的分析,我加深了对实验的认识,在最后的一次实验时,调整了染色的时间,终于做出了比较漂亮的结果。这使我认识到,没有失败的成功仅仅是偶然。没有失败的成功,往往不知道是怎样才成功的,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相反,经历了失败,才会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总结教训,因此也为成功铺平了道路。这有些像基因敲除,只有当它缺失时你才会发现它的重要性和特殊功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失败是一笔财富。
 
当然如果能在实验前就弄清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再开始实验,无疑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但是,自己亲身体验的失败然后再总结教训却更可靠也印象更深。
 
2 实验应该多做尝试
 
还记得在第一次做染色体显带时,有一步需要用胰酶消化。老师不是固定一个时间,而是将玻片分成上下两半,分别消化不同的时间,在看结果哪个更好并决定消化时间。我第一次在滴片的时候,也是先滴了一张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密度是否合适,后来发现太密,于是又稀释了一些,再滴片出来密度就不错。相反,后来的实验中,有些步骤没有做尝试,如在银染和GIMSA染色时,没有摸索合适的染色时间,结果显色不清晰。后面分析原因,都是因为染色时间不够。所以实验应该多做尝试,当然应该以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尝试,这样才有效率。
 
3 实验:细节决定成败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时往往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却足以导致整个实验的结果不理想。例如,在制片的过程中,如果加入低渗液后吹打用力太大,就会使细胞提前破裂,染色体分散,以致做出的片子无法分析。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国内文章在关于离心这一步操作时往往用转速来表示,事实上,离心力不仅与转速相关,也与离心半径成正比。所以更好的表示方法应该是用离心力来表示或标明转速的同时表明半径。否则,在遇到半径相差比较大的离心机的时候就会出现实验偏差。前面提到的染色时间同样也是细节问题。
 
在实验操作中,还有许多要注意的细节。例如应该怎样吹打,拿滴管的方法,测PH值时应该多久看结果等等,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4 实验以简洁为美
 
在选修这门实验课的同时,我还上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相对于细胞遗传学而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结果更具有不确定性,经常做不出结果来。我认为这与其实验步骤的繁琐是不无关系的(当然也与其研究的对象更小有关)。实验步骤越多,出错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实验应该以简洁为美。在做实验时,我有一个强烈的冲动,那就是简化一切实验!我常想:这一步可以省略吗?这几步可以换为另外一步更为简单的吗?即使是细胞遗传学的实验,我认为还是有简化的必要。例如,低渗处理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步的离心,固定呢?可不可以利用其它的方法来处理从而节省时间?我就提出了几种方法,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试验一下。如果让我自己设计实验,我一定会尽可能的设计得简洁而有论证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21887.html

上一篇:SCI:势在必行的改革
下一篇:难记单词的记忆方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