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wang 天津大学力学系教授

博文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漫话海啸

已有 20838 次阅读 2011-4-22 08:34 |个人分类:力学诗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震, 力学, 重力波, 海啸, 减灾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

                                         ——漫话海啸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

这是在(明)杨慎《古今谚吴谚楚谚蜀谚滇谚》中收录的一句谚语,述及了地震(山抬)和海啸的灾害。

    世界最早记载海啸文字,是我国《汉书》中关于西汉初元仁年(公元前47年)一段:“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叙述了发生在山东莱州湾震后的海啸,这一记述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世界最早记载海啸的文字证据,并被广泛引用过了500年,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文字记录。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有不少关于海啸的记载。其中较详记的事例有:康熙《苏州府志》载,1670年8月19日,“地震有声,海潮溢,滨海民多溺死”;1781年5月22日,台湾岛西南遭受大型潮灾,被认为是遭受一次破坏性大海啸;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7级地震,同治《淡水厅志》中称“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是一次记载确切的海啸;1917年1月25日,福建厦门、同安一带“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渔船多遭没”。

 日本东北部近海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9.0级地震,引发了伴生海啸的严重灾难,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地区,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出现了10m高的大海啸,死亡1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人们对海啸灾害的关注,本文从力学角度讨论了海啸的形成原因,以及与海啸有关的一些问题。

 

 

 

         日本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日语中“tsu”和“nami ”两个词组成的,“tsu”的词意是海港,“nami”的词意是波浪。词源自日文“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港口;波,水流)。国际科学大会1963年决定采用这一词汇来表示海啸

    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发生过海啸,也都有重大灾难性海啸的记录。太平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在这里,而太平洋岛弧——海沟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又占太平洋海域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近500年来太平洋7次特大海啸中的4次都出现在日本。

            

  

     海啸是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900km用不了一天时间就能横过大洋;波长达数百千米,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有巨大能量的破坏性“水墙”。

 

          

 

 

     海啸的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重复一次呼啸巨浪,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使生命财产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设施,被摧毁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日本东北地区海域2011年3月11日下午发生里氏9.0级的大地震,地震震源深度约24km,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海面至少上升了3.5m。震后仅30分钟,就有3m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引发的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现了10m高的大海啸福岛核电站还发生了核泄漏灾害。

 

          

                   

 

           

                 

 

 

              

           

 

 

               海啸的形成原


    可以导致形成海啸的原因有三个:地震、海底爆发或海底崩塌、以及宇宙天体的影响。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地震的伴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通常认为:海啸由震源在海底下50km以内、里氏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当地震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断裂板块之间出现滑移,使部分地层猛然出现升或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一般海浪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所含的能量惊人,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水水体抖动与用石头砸水时在水面出现一圈圈向四周扩散的水波有类似处它们都是水面受到扰动后,在重力作用下往四周的波动这类波动在流体力学中称为重力波”。但小石头砸水的能量很小,引不起大的波浪,更引不起海啸只有当水体突然抬升或者下沉,才能引发海啸。能有这么巨大能量的,除了海底地震之外,还有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大面积崩塌,以及陨石堕落,这些过程释放的能量都非常惊人。不过,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板块水平滑移断裂,并未造成突然的水体抬升或下沉引起海啸。

海啸不同于风浪波。风浪波的周期( 两个连续波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只有5至20秒波长(两个连续波之间的距离)只有100至200米。而海啸的周期范围为10分钟至2小时,波长可超过500km 。由于海啸的波长特别长,它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少,所以深的海水中,海啸以高速度、低能耗穿越大洋。比如,6.1km深的海洋中,海啸将以每小时890km的速度传播,这种速度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相当,从太平洋的一边到另一边不到一天的时间。

海啸脱离深海的水域传播到海岸边浅水的地方时,随着水深的减小,传播速度随之削弱,但海啸的能量保持不变。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为极其迅速的升降潮和具有破坏性的连续大浪。当海啸生时,海浪高出海面的高度,称为到达高度,可达到几十米。大量的海水能伸展到内地350m或更人和大量的物体挟带到大海中。

    海啸来袭之前,为什么有时海水会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这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波谷登陆后,要隔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地震使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下降和抬升,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下降和抬升,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里氏6.5的地震也可能会引发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山崩塌方,形成海啸。

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不常见,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引发海啸。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毁灭恐龙的“K-T灭绝事件”就曾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

    遥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如200412月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19605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日本东北部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是这种情况,海啸预警时间短,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百年来的次大海啸

   

   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生8次死亡人数过千的海啸灾害

   一、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震级7.5级。在近海掀浪高达12米的大海啸,死难8.2万人。

   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 8.9级,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3000人。   

   三、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5000人。   

   四、 1960年5月21月到27日,智利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其中最大震级8.4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造成1万人丧生。

   五、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死亡8000人。

   六、1998年7月17日,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底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200人死亡。这次海啸因地震引发海底滑坡塌方引起的

   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引发大海啸。苏门答腊地震造成的当地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其引发的海啸却造成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这可能是全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八、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海啸,死亡1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并引发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灾害。

 

 

 

     

       

 

 

                  海啸减灾的一些考虑

 

 

人类虽然仍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因而也无法预测海啸的发生,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已有能力向大洋沿岸地区发出海啸的预警,从而起到减轻灾害的作用。首先要建立海啸的全球预警系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67km,而海啸的传播速度仅是每小时700~900km可以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传感计(有布设在海面上的传感计,有安置在海底的传感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用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让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做好迎接海啸到来的准备。

其次,要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并进行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在海啸到来时,拯救人的生命和避免财产损失

   第三,沿海区域的植被,如红树林等能大为缓解海啸的危害。因此,保护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除了生态方面的好处,对海啸减灾也是大有帮助的。有的国家和地区还采用建高墙的方式来抵御海啸,不过因为成本的问题,墙难以能修的太高,只能海啸。

 

 

(己刊登于《力学与实践》2011牟33卷2期)



解析日本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890-435946.html

上一篇:祖冲之与圆周率日—建议设立祖冲之纪念日
下一篇:漫谈涂布流动
收藏 IP: 218.68.68.*| 热度|

11 王号 谢鑫 吴吉良 朱伯靖 戴世强 柳东阳 季斌 禹荣明 卢东强 vigorous Majorite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IP: 218.6.146.*   | 赞 +1 [11]jkgzs000   2015-3-16 09:49
【正确认识地震波谱图】: http://t.cn/Szui3o 【地震和海啸的动力来源】:http://t.cn/zYG38kI 【浅谈地震成因及大地震排除方法】: http://t.cn/htGRMW
IP: 218.6.146.*   | 赞 +1 [10]jkgzs000   2014-12-31 16:44
2米波幅的海浪不可能形成超过2米高的海啸,如果形成了超过2米高的海啸,那么海水一定还需要一个流动的速度!海床抬升可以产生流动的速度,但应该看不见海水退潮,所以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海床塌陷。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29dcc0101bbmm.html
IP: 123.145.114.*   | 赞 +1 [9]陈远川   2011-5-18 23:40
学习了
地震
海啸
IP: 218.81.135.*   | 赞 +1 [8]戴世强   2011-4-23 17:21
振东学长:很高兴看到你的新作。海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水波动力学问题,你用如此浅显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做了介绍,一般大学生都能看懂,实在不容易!海啸的生成、演化和传播这三个问题中,生成问题最复杂,估计在看得见的将来不能解决,只能靠新生代学者的努力了。
请教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吧博文做得这样图文并茂的?图片是怎样贴上去的?
顺便说一下,自然界水波的波长范围为1~1000米;常见的典型波长为10米。
过了“五一”我将去上海交大参加博士论文答辩,论文的主题就是地震海啸的生成、演化和传播。回来后我将与你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戴世强
IP: 64.203.29.*   | 赞 +1 [7]虞左俊   2011-4-23 03:52
I wonder if the 4th floor can predict earthquakes for Japan.
IP: 64.203.29.*   | 赞 +1 [6]虞左俊   2011-4-23 03:50
“海啸脱离深海的水域传播到海岸边浅水的地方时,随着水深的减小,其传播速度随之削弱,但海啸的能量保持不变。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成为极其迅速的升降潮和具有破坏性的连续大浪”
This is correct.
IP: 210.77.19.*   | 赞 +1 [5]朱伯靖   2011-4-22 23:50
写的真好、深入浅出。
IP: 180.157.6.*   | 赞 +1 [4]王号   2011-4-22 19:47
王老师您好。其实非常简单,大气环流使然:地气上腾,升而成云,天气下降而成雨。
一般来说,地震之前,会有大旱。究其原因,地气郁结,闭而不升。大气环流中断。天地不合。郁久而动,山崩地裂,地震发也。发作之前,地气先动,少量地气升腾而上,形成独特的地震云,成为判断地震的迹象。地震爆发之时,地气急剧上升,聚而成云,形成飞龙在天之势,升极必将,亢龙有悔也。降而成雨,其血玄黄也。升降有序,天地气交,阴阳和合,复归和平之象也。
回复  谢谢您的分析。
2011-4-22 20:3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0.73.3.*   | 赞 +1 [3]虞忠衡   2011-4-22 19:30
继续与博主讨论,
任何一个波,在传递过程中,随时都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波峰时,势能最大,谷底时动能最大,但是这与海啸波墙的形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很多的波叠加才能形成波墙的,才能形成能量的聚集
回复  涌潮波的波前形成如水墙似地向前传播是一种水跃现象,第一个波峰就会有水墙形成,这与后来的波浪再继续推高它并不矛盾。在(日)富永政英所著《海洋波动》一书中有关于涌潮波水墙高度的定量分析和计算。
2011-4-22 20:3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0.73.3.*   | 赞 +1 [2]虞忠衡   2011-4-22 17:39
不太懂海啸和海啸的形成。但是隐隐中有一个感觉,感觉博主下述的关于海啸形成说法似乎可以商榷的:“海啸脱离深海的水域传播到海岸边浅水的地方时,随着水深的减小,其传播速度随之削弱,但海啸的能量保持不变。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成为极其迅速的升降潮和具有破坏性的连续大浪”
我们知道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是一种波的叠加。因为在冲击波的波阵面上气体密度增大,从而造成后续波的波波速加快,这样后面的越来越多的气体波与前面的波叠加,最后形成一个与海啸类似的波墙,也就是冲击波。所以,我觉得,海啸也应该是因为速度的原因产生波的叠加的,是叠加后产生高能量,而不是高能量形成海啸的。
外行之言,如果是错的,望海涵
回复  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形成水墙似的向前传播,与涌潮波形成水墙向前传播有类似处,是巨大的动能转化为势能所致。海啸波的到达高度,则与受袭击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等特征有关。
2011-4-22 19:1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02.109.79.*   | 赞 +1 [1]王号   2011-4-22 13:19
很好。遗憾的是没有解释为何:山抬、海啸多与“风雨” 有关
但中医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回复  大地震后往往伴有风雨交加,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都是这样,这次日本地震和海啸后还有风雪交加。其中的地球物理上的原因,笔者不清楚,愿请赐教。
2011-4-22 19:2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1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0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