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群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iuqun 植物学博士

博文

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介绍(10图)

已有 14025 次阅读 2009-4-16 02:16 |个人分类:科普集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梅花, 中国, 月季, 牡丹, 传统名花


 

关于牡丹的诗:

百宝阑干护晓寒,

沉香亭畔若为看。

春来谁作韶华主,

总领群芳是牡丹。

1.牡丹:又名木芍药、洛阳花等,芍药科落叶灌木。花可观赏,根可医病,籽可榨油。它最早以药用为世人所知,作为观赏栽培始于晋,盛于唐,是唐、明、清三朝的国花。牡丹是富贵吉祥的化身,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花中之王

 


关于梅花的诗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 梅花:又名春梅、红梅,蔷薇科落叶小乔木。花于初冬或早春开放。不仅有艳丽的色彩、淡雅的芳香、婀娜多姿的风韵,更具有高洁坚贞、傲霜凌雪的高贵品格,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关于菊花的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投与桃花一处开。

 

3.菊花:别名黄华、女华、金蕊等。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色变化极大,呈黄、白、红、橙、紫等各色;花型变化也很大。花期夏秋至寒冬。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鞠有黄华的记载。菊花千姿百态,清香四溢,傲霜挺立,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



关于兰花的诗:

身在千山顶上头,

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

来不相知去不留。

 

4. 兰花:是兰科多年生草本。花色素雅,花形奇特,其萼片、花瓣和唇瓣形态各异;叶片疏密有致,四季常青,观赏价值很高。中国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有1000多年,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国香王者之香。被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


关于月季的诗:

纷纷红紫总成尘,

惟有斯花月月新。

嫩蕊繁英看不厌,

嘉名应合号长春。

 

5. 月季:别名月月红,蔷薇科落叶小灌木。1718世纪传入欧洲,与其他蔷薇属植物反复杂交,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现代月季,品种达万种以上。花色、花型及瓣数因品种而有很大差异。月季适应性强,花绚丽多彩,馥郁芬芳,四季花开不断,享有花中皇后的盛誉,被推选为多个城市的市花(如北京、天津、大连等39个城市)。

 




关于杜鹃的诗:

际晓红蒸海上霞,

石崖沙岸任欹斜。

杜鹃也报春消息,

先放东风一树花。

 

6. 杜鹃:别名映山红,杜鹃花科木本植物。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品种极为丰富。在春季开放时,色彩缤纷,灿烂似锦,被誉为花中西施



关于山茶的诗:

似有浓妆出绛纱,

行充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

犹见真红耐久花。

 

7. 山茶:别名玉茗花、耐久、曼陀罗树等,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姿优美,树叶繁茂,花团锦簇。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茶花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氟化氢等均有明显的抗性,能起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山茶被称为花中珍品



关于荷花的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8.荷花:又名莲花、水华、水芙蓉、玉环等,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它不仅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而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的珍贵花卉,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是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



关于桂花的诗:

梦骑白凤上青空,

径度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

觉来帘外木樨风。

 

9.桂花:别岩桂、木犀,是我国特产的木犀科芳香植物。花形小而有浓香,花色因品种而异,主要有红、黄、白等色。桂花秋季开花,香气袭人,被推崇为金秋娇子。除供观赏外,还可作桂花糖、桂花酒等,供食用及药用。



关于水仙的诗:

隆冬百卉若为留,

独对冰姿不解愁。

谁插一枝云鬓里,

清香浑胜玉搔头。

 

10.水仙:别名天葱、雅蒜、金盏银台、玉玲珑,石蒜科多年生鳞茎花卉。水仙花清新高洁,淡雅幽香,给人以美的享受,被誉为凌波仙子。水仙花期正值春节期间,为人们带来无限生气和春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736-226372.html

上一篇:美丽的槭树科植物
下一篇: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胡先骕先生的《水杉歌》
收藏 IP: .*| 热度|

5 廖永岩 陈龙珠 王德华 徐建良 杨芳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