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重点应该放在生活质量而不是统计数字上

已有 2088 次阅读 2018-8-8 08:37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生活质量, 统计数字, 改革开放

 

重点应该放在生活质量而不是统计数字上

蒋继平

2018年8月8日


国内舆论对于改革开放40年的进展争论不休,保守派对40年来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避而不谈, 只把眼睛盯着社会上出现的问题, 有的甚至小题大作, 借机否定改革开放的正确选择;与次恰恰相反,改革派侧重宣扬这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有的甚至夸大其词,为改革开放歌功颂德, 避而不谈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我很难理解这种境况。 我估计是利益的博弈导致了这样截然不同的立场观念。 我想很可能是保守派在改革的进程中失去了原来的优势,而改革派在改革的进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利益。

我一直生活在美国, 与国内的变化没有多少切身关系, 所以, 我是属于一个局外人,因而, 改革开放与我没有利益的博弈关系。作为一个中立的人, 我的观点没有倾向性,更没有任何政治企图。

虽然长期定居美国, 我在过去的20多年中, 经常因公出差或者私人探亲访友到达中国的许多地方。 所以, 我对中国社会的现状还是有切身感受的。别的不说, 我每次回国都觉得中国的变化非常快, 快的几乎超出我的想象力。这种实实在在的变化, 不是几个文人墨客的笔杆子可以抹杀的。从表象来看, 大城市的高楼大夏是最鲜明的标志,从深层次来看,处于社会低层的农村发生的变化更大。 我的故乡是地道的农村, 一个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 总人口原来是100多人, 原来全部是真正的农民。2016年我回家乡探亲时, 这个村庄只剩下几十人, 年轻人几乎全部进城了, 大多数是考上大学, 没有上大学的就去城里打工。 我的4个兄弟的子女们全部考上大学或者专科学校, 没有一个还在农村从事农业劳作。与我同龄的一代人, 许多也有一份社办企业的工作。再说几乎每个村庄都通上了公路, 交通已经相当方便, 家家户户都有电,年轻人都有手机, 有的家庭已经有了私人汽车, 大多数都有摩托车。从年轻一代的受教育情况我就可以非常理直气壮地说,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实质性成果。 这样的社会进步不是GDP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来的。

我非常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一些人如此看重统计数字。 在我的心目中, 许多统计数字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换句话说, 就是一些数字与实际生活质量没有任何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的一套房子, 一套在北京的学区内, 一套在郊外的六环外,对于房子的住户来说,住在这样的房子中的生活质量应该差不多, 因为房子的设施一摸一样, 但是, 两个房子的市场价格很可能相差几倍。 假如读者还不太清楚我说的意思, 那我就用自己的例子来说。我现在的房子在南彿罗里达州的一个小城镇,单间独院,花园草坪,紧邻风景秀丽的人工湖,双车库,中央空调面积200多平米, 三个正规的全套浴室卫生间,房龄只有三年左右, 目前的市场价只有50万美元左右。 我儿子在旧金山市区的一套房子, 只有90平米, 而且是在楼房中的一个单元,房龄已经60年了, 其市场估价已经接近200万美元。 你说这样的数字能够反映实际生活质量吗?

在我看来,正常的逻辑思维应该把重点放在实际的生活质量上, 让普通大众在日正常生活中吃得放心, 用得舒心, 住得称心, 玩得开心,出门办事顺利方便。

从实质性的意义上来说, GDP 的统计数据真的没有多少意义, 同样的一颗青菜, 在美国超市要五美元, 在中国只要五元人民币。 还有, 一条公路造价几亿人民币, 造好后不久就坑坑洼洼的不能正常行车, 需要重新铺设, 这些费用都计算在GDP  上。 你说这样的GDP有实际价值吗?

我不想多说,要是我是一位掌控一方的决策者的话, 我一定会极尽全力来提高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重点放在社会治安, 交通管理,医疗教育和政府部门为民办事的效率方面, 而不是追求高速的GDP增长率。

拿GDP的数据与日本比, 与美国比, 超过了日本, 马上要赶上美国, 又能说明什么问题。要是人们吃得忧心, 睡得担心, 出门办事烦心, 即使都是百万富翁又是什么样的生活质量呢?请读者们三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1128118.html

上一篇:教育应该为社会输送怎样的人才?
下一篇: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脱离贫穷
收藏 IP: 71.208.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