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ch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hchx 放眼世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低碳发展,开拓创新,合作共赢

博文

WEO分析:天然气对未来有好处吗?

已有 3779 次阅读 2018-5-18 10:59 |个人分类:化石能源|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IEA, WEO, 天然气, 未来, 分析

     根据2018年5月16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其官网上发布信息,把世界能源展望中系统分析了天然气对未来的作用。    

“我们是否进入了天然气的黄金时代?” - 这是国际能源署(IEA))2011年在研究可能允许天然气在未来茁壮成长的市场动态和政策相结合时提出的问题。

 blob.png

1  天然气的前景将根据三个标准进行评估:是否负担得起、是否安全、是否干净?(照片:Shutterstock)

“黄金时代”的想法建立在几个支柱之上。 在供应方面,主要论点是大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降低供应成本,使天然气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吸引力和可获得性。 在需求方面,主要因素是促进中国天然气使用的雄心勃勃的政策,核电增长减缓以及公路运输中更多使用天然气。

七年后,这些支柱大部分仍至少部分就位。今天的价格水平与“黄金时代”分析的价格水平非常一致;中国在其天然气能源政策中保留了战略地位;核的前景确实有所减退;天然气没有成功的唯一领域是公路运输,电动汽车占据了领先地位。

然而,自那时以来,天然气行业的情绪至少在美国以外并不总是如此乐观。自2011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需求大幅减缓,从2000年至2010年的平均每年2.8%减少到2011-2016年的每年1.4%,较低的价格挤压了收入;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受到质疑,没有人确定什么模式将取代他们的位置;而且竞争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传统的天然气的陪练伙伴——煤炭和少量的石油——已经被新加入的不断上升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力量所取代。

天然气的长期前景如何?“世界能源展望”每年都会选择燃料进行深入分析。2017年的重点是天然气。分析的四章内容包括关于天然气前景的大量详细信息,并详细描述将来可能面临这种燃料的可能的长期机遇和限制。

“世界能源展望”和国际能源署五年预测中2017年全球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的新数据中突出强调的三大趋势也非常明显

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是未来的消费者

2017年,天然气需求反弹并增长了约3%。仅中国就占全球增长的近30%,其中总计近120亿立方米的产量中超过30亿立方米。这反映出中国经济从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转向结构性转变,并转向清洁能源,这两种趋势都对天然气有利。作为“让中国天空再次变蓝”的官方政策动力的一部分,强烈推动逐步淘汰工业锅炉(尤其是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燃煤的做法,并减少住宅加热的用煤量。

2040年的新政策情景中,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到2040年平均每年增长1.6%,低于2017年的3%,但远高于石油(平均每年0.5%)和煤炭(基本上是平坦的)。增长率超过80%发生在由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领导的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大部分天然气需要进口(因此运输成本很高)、基础设施往往还没有到位、决策者和消费者对负担能力问题非常敏感。

燃气发电不再是主要的增长机会

2017年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增长来自工业用气量和建筑用气量。在“世界能源展望”分析中,尽管全球最大的发电量目前是天然气消费行业,但发电量已不再是主要的增长区域。来自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预计天然气价格非常低的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和中东部分地区),天然气工厂才能在高利用率下运行并提供基础荷载能力,这在商业上是可行的。在大多数天然气进口地区,天然气工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中等负荷和高峰负荷的电力,这意味着利用率明显降低,因此燃气的燃烧更少。

在新政策情景中,天然气需求的增幅最大,而不是行业。如果有天然气,它非常适合满足工业需求。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更加有限,特别是对于提供高温热能。天然气价格通常比石油价格高,并且在便利性和排放量方面(特别是对于空气污染物而言,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政策考虑因素)击败了煤炭。便利性和环境优势的类似组合有助于天然气替代家庭煤炭消费以取暖和作为烹饪燃料。天然气在一些国家也有潜力成为运输石油的低排放替代品,特别是重型车辆。

竞争力是关键

天然气消费者在2017年对丰富且相对低成本的供应做出了回应,强调如果天然气要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那么供应商保持替代燃料(包括太阳能和风能)尽可能窄的成本差距至关重要。预计供应方面的变化确实会对价格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增加进口商对未来安全和供应多样性的感受。由于澳大利亚和美国新液化能力的推动,液化天然气供应充足的时期正在加深市场流动性和短期采购天然气的能力。新项目和出口商正在增加潜在供应商的范围和竞争客户。目的地灵活的美国出口正在降低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刚性。越来越多的天然气正在基于反映天然气供需平衡的基准而定价,而不是代用燃料的价格。一个新的、更全球化的天然气市场的轮廓正在变得可见。

对天然气规则手册的重新编写给一些生产商带来了不确定性,这些生产商声称,按照油价和其他贸易规则(特别是支付或付款条款)编制的长期合同对资本密集型上游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至关重要。在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我们认为,新的更灵活的天然气订单的出现,维持多元化的全球气源和市场地位组合的主要公司“聚合器”的兴起以及向LNG的显着转变是相互依存的发展。新供应投资短缺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根据我们的判断,LNG业务的棕地扩建项目和规模较小,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项目有望在未来十年支持项目开发,并防止面向2020年的市场硬着陆。由于天然气贸易在2040年期间增长超过500亿立方米,LNG固有的灵活性使其在大多数新的跨境管道项目中具有优势,因此2040年LNG在长途天然气贸易中增长中占据最大份额。虽然欧盟仍是天然气最大的进口国,但亚洲国家引领全球天然气贸易增长,整个亚太地区占净进口增长约80%。

关于我们在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关注的天然气的另一个关键讨论是它在正在进行的多重能源转换中的作用。这包括天然气在符合“巴黎协定”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到“远低于2度”所需的全球排放急剧减少以及如何改善世界空气质量。

在这次讨论中天然气的两个关键属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多功能性。天然气可以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发挥多种作用,其他燃料或技术无法匹配,从而产生功率、热量和流动性。其次是环境因素。天然气的燃烧产生氮氧化物(NOX),但空气质量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其他主要来源的排放量可忽略不计。气体的燃烧比煤的燃烧少释放大约40%的二氧化碳,比燃烧的石油少20%。考虑到将天然气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联合循环燃气轮机每千瓦小时排放大约350克二氧化碳,远低于超临界燃煤电厂相同数量电力排放的一半。燃气发电厂也具有技术和经济特征,使其成为有利于扩大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策略的非常合适的伙伴。

然而,行业认为环境论证不会对其有利,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情景等雄心勃勃的脱碳方案中。作为最清洁的燃烧化石燃料和排放少量当地空气污染物的天然气,可持续发展情景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价格最高,2016年至2030年期间消费量增长近20%,然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对脱碳的贡献因地区、行业和时间而异。在目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系统中,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天然气可以发挥持续的积极作用。尽管在美国和欧洲,天然气可以通过加速转向煤炭来帮助脱碳,但它在帮助更成熟的天然气市场减排方面的潜力要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低碳技术的快速增长,天然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灵活性来支持可变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对于一些工业应用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某些部分来说,天然气的“桥梁”作用的时间要长得多,因为成本效益较低的可再生替代品不易获得。

其次,重要的是要记住,甲烷 - 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 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石油和天然气价值链上的甲烷排放量(估计2015年约为7600万吨甲烷)可能会减少许多天然气所宣称的气候优势。在“2017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我们介绍了石油和天然气业务的甲烷排放量的第一类边际减排成本曲线,这表明当前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排放量的40-50%成本可以避免,如今通过使用这种方法使其成本为零或负成本(因为捕获的甲烷可以出售)。在新政策情景中实施这些具有成本效益的减排措施与立即关闭中国所有现有的燃煤电厂,对于在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平均速度将产生同样的影响。如果天然气在向脱碳能源系统过渡时发挥可靠作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行动机会。

最终,天然气的前景将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潜在消费者如何根据三个标准对其进行评估:是否负担得起、是否安全并且是否干净?在这些领域中,都有行业做功课,控制成本,确保充足和及时的投资,并解决甲烷排放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天然气可以为其在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供说服力,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并为增长创造新的机遇。

国际能源署将在2018年6月26日于华盛顿举行的世界天然气会议上发布下一个2018年天然气出版物,提供其最新的5年期天然气市场预测。


文献来源:https://www.iea.org/newsroom/news/2018/may/weo-analysis-is-natural-gas-in-good-shape-for-the-future.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810-1114592.html

上一篇:IAEA完成IT系统的改造
下一篇:DOE宣布1300万美元用于开发利用CO2或煤制产品的创新方法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3 徐令予 范振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