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ch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hchx 放眼世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低碳发展,开拓创新,合作共赢

博文

发展海上风电,推动印度向低碳经济转型

已有 1956 次阅读 2018-3-12 15:09 |个人分类:风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全球风能理事会, 印度, 海上风电, 路线图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报道,2018年3月8日,新德里——印度推动海上风电(FOWIND)财团今天发布了最新报告,“在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进行海上风力发电的可行性研究”。这两份报告是由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指导推动印度海上风电财团帮助印度海上风力发电部门制定路线图的最后一步。

这些报告是推动印度海上风电财团最后一年工作的关键里程碑,并于2015年在古吉拉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本报告的目的是为可行性研究之前确定的“A”,古吉拉特邦最有希望的海上风力开发领域,提供一套150 - 504MW示范项目的概念设计。这为公司和政府机构提供了未来详细的海上前端工程设计(FEED)研究的起点,并协助确定古吉拉特邦的关键项目风险。对泰米尔纳德邦进行了一项平行研究。

首先,在已经确定的区域A中选择项目的最佳位置,然后将重点放在定义海洋气象基线和岩土技术参数。这一过程导致优化设计,并使用挪威船级社 德国劳埃德船级社(Det Norske Veritas Germanischer Lloyd,DNV GL)的能源平衡成本(Levelised Cost of Energy,LCOE)工具,“涡轮.设计师”来优化项目成本。通过4MW6MW10 MW的涡轮机分析了两个不同的项目规模(大约150和500兆瓦),利用项目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一系列设置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这两项研究报告了新的海上风力发电容量的前景,这些新的风力发电能力可以被可靠地纳入到两个邦的电网中,并能有效按计划地实施。根据这些报告所做的工作,受当前政策、市场和技术趋势,以及自2014年以来我们FOWIND项目经验的影响。

印度拥有世界上第四个最大的陆上风力市场,总装机容量接近33GW。然而,印度有大规模、清洁、本土能源的急性需要,为其经济快速增长提供燃料。印度由于靠近高能源需求的中心有大量可利用的风力资源,所以海上风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海上风电正变得越来越划算,拥有超过18.8 GW的装机容量。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行动者,印度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协议下做出了强有力的承诺,并在2015年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到2022年将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达到175 GW。这一目标包括风能的60 GW 最近,印度对打开海上风电领域已经表达了强烈兴趣。

这些报告的出版时机标志着,印度政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指出:“这是印度从陆上到海上的旅程的开始 - 梦想成真”。

“欧盟对印度海上风电行业的支持是基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欧洲开发的强大的专业技术。 我们热衷于继续与印度的合作,以期在近期使海上风能成为现实。欧盟驻印度大使Tomasz Kozlowski表示。

“印度海上风能的又一个进步”,GWEC秘书长Steve Sawyer说。 “通过谨慎的计划和执行,印度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内工业,并在海上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这比海上风电在欧洲花费了25年要快得多。

“对FOWIND系列报道进行研究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 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 但是我们鼓励了解所有这些难题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我很乐观的认识到,根据FOWIND项目开发的路线图为印度海上风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降低了潜在开发商的不确定性水平,”数字咨询和智能城市,DNV GL亚洲-数字解决方案执行副总裁兼区域经理Mathias Steck表示 

FOWIND为启动一个可持续和商业上可行的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提供了一个路线图,重点关注八个沿海邦中的两个沿海邦和果阿邦联邦。进一步的技术调查可以为更长远的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更详细的泛印度前景。

 文献来源:https://gwec.net/fowind-publishes-offshore-wind-feasibility-studies-for-gujarat-and-tamil-nadu/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810-1103520.html

上一篇:北欧地区为世界范围内快速电动汽车的部署提供宝贵经验
下一篇:美国能源部资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项目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