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就混合层与近地面不稳定层的关系答蒋教授

已有 3756 次阅读 2014-1-20 18:32 |个人分类:大气呼吸过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稳定层, 大气低层

就混合层与近地面不稳定层的关系答蒋教授

感谢蒋教授对我们发现的近地面不稳定层-霾的摇篮一文的关注与评论。这里就我的观点做一些补充:

1.     我指的稳定、中性或者不稳定层是以热力学角度来评论的(没有涉及风速铅直变化引起的稳定性问题)。在气象学中温度随高度递减率为0.98/100米者为中性气层,比它减少的更快就是不稳定气层,反之,比它减少的更慢就是稳定的气层,而逆温层是特别稳定的气层。

2.     气象台每天有当地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资料,所以比较直观的看到当天哪个高度范围内属于稳定的或者不稳定的

3.     60-70年代我当预报员,预报员们看到雾,也看到了气象资料中的冬季的逆温层,于是大家说有逆温层容易出现雾。而我的细心处在于我发现雾不仅同时伴有逆温层,而且它主要出现在逆温层下。即冬季有比较厚的逆温层是普遍现象,而逆温层下居然还存在中性层,或者接近中性甚至是不稳定层,是被人们忽视了,而它可能是雾存在的主要空气层。所以我强调稳定的逆温层保护下的中性或者不稳定层。

4.     70年代我联合2位同仁就此写一文刊于中央一个气象刊物上。后来一些新疆的预报员也独立地看到了这个被科技书忽视的不稳定层或者中性层的存在。

5.     诚如您所说的,低空逆温的发生有各种原因,例如冬日早晨原来是稳定状态,太阳出来后加热地面,会从地面开始逐步破坏稳定状态。您谈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是近地面稳定层的主要特色。而在准噶尔盆地由于稳定积雪反射了日光,那里形成的逆温层会更强,更厚。而冷季的太阳也无力晒掉它。这应当与冬季雾多有关(否则即便形成雾也就扩散了)。

6.     我不想否认其他人的一些认识,但是我希望人们关注我们指出的:一些雾或者霾是存在于厚度不大的不稳定层内,而这个污染物可以在内部容易混合的不稳定层却又被它上面的稳定层保护,结果是雾霾难散。我认为分析雾霾时注意一下低层大气的这个特殊结构是应当的。

7.     预报员谈论雾,总喜欢谈论高空5.5公里的气流情况,而我则进一步提示要眼睛向下,看看当地的近地面处的大气层结情况:是否在稳定层下存在中性以致不稳定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60787.html

上一篇: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4年1月19日
下一篇:中国每天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2014年1月20日
收藏 IP: 124.117.16.*| 热度|

3 蒋大和 周少祥 zhxftc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