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
近年来,围绕西部大开发一些热情认识提出了关于改变新疆气候的动人的设想。这其中,就有霍有光、檀成龙等提出的为新疆盆地从外地一次性地调了大量的水分,使空气变湿,从而增加盆地水分的内循环,其结果应当是使当地(新疆)的年降水量达到500毫米。而新疆降水变成500毫米/年,就整体上改变了那里的干旱面貌(目前新疆的平均降水量是150毫米/年)。
对这个看法,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
谁对谁错?
谁的依据比较充分,谁的认识站不住脚?目前似乎大家并没有在科学论据上展开论战。檀成龙不止一次地把文章寄给我提意见,我在认为他的文章不大符合论文模型的同时,也感到他的这样一个“低层的空中水汽对降水的贡献大”的认识有一定道理。他由此希望调了来水汽蒸发使降水大量增加。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现在也提不出有力的依据其效果究竟有多显著。不过,我就此有下面的考虑:
1. 目前气象界难以提出本次降水中当地水汽占的比例有多少。但是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是晴几天,下一场雨。而晴天时比较大的蒸发水汽在降水时早就流到它乡了。
2. 我认为气候资料是可能帮助我们去识别这两种认识熟对熟错的裁判员。即从新疆盆地特征突出的地方取若干年的月降水资料。如果某月降水特别多,而按照这个认识盆地下个月的降水量也应当比较大。即利用某时间段的降水多代表调来了水分,看下个月是否延续降水量偏多。如果这个现象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就支持了霍、檀的认识。
3. 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但是这个现象的突出程度需要估量。1962年我写新疆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时就引过类似数据说明伊宁乌鲁木齐春季降水大则夏季降水量大(见 http://zxw.idm.cn/ 的水资源的新疆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一文)。后来这个现象似乎消失了,我也没有再搞到资料认真分析。
4. 我支持这个认识的另外一个视角就是提出盆地分干湿两种。这无形中承认湿(干)具有延续性、后滞性。而青海湖盆地、四川盆地、刚果盆地是湿盆地的例子,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是干盆地的例子。
5. 我觉得与其空口批判,不如仔细分析这些有关的情况、数据,使论据更充分。
应当在辩论中大家共同提高,获得比较准确的认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