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这不是个人命运的不幸,而是国家之痛

已有 4417 次阅读 2011-9-30 10:25 |个人分类:科学原始创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工智能, 论文, 中科院, 计算机, 民政部

说明:下面的文字是mko987贴到我的“蔡文应当进院士行列”博文上的贴子。欢迎评论!张学文2011.9.30 李冬民博文:评“蔡文应当进院士行列?”——从屠呦呦之事拷问中科院院长和科技部长
一拷问中科院院长和科技部长
——屠呦呦能不能算大师?为什么能算?为什么不能算?
二拷问中科院院长和科技部长
——13亿人的中国真的没有“大师”吗?如果是,你们的责任呢?如果不是,你们的良知呢?是不是有人怕他们出来,自己就变成跟踪外国人了,于是,把中国科技界变成洋人的殖民地,压制中国的原创者,使屠呦呦们出不来。
三问中科院院长和科技部长
——中国还有没有别的“屠呦呦”?是没有呢,还是出不来?

最近,看到张学文老先生的博文“蔡文应当进院士行列又碰上屠呦呦之事,看到陈小二的博文:“还有多少‘屠呦呦’被阻院士墙”,感慨之余,也发几句议论。
蔡文,何许人也?研究员,从1976年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矛盾问题的理论和方法,1983年发表首篇论文,开始创建这一理论的新学科可拓学,从一个人发展到一支海内外的研究队伍。创建了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二级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他们建立了一门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开展了应用研究,理论成果编撰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可拓学从书”中,应用研究者的成果申请了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早在1986年,国家科委预测局总工程师传凯教授等14名老科学家就作出14份书面鉴定,指出首篇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提出了一门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
      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对“可拓论及其应用研究”的鉴定指出:“经历20多年连续研究,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中国科学院王梓坤院士指出:“可拓学是前无古人,也无洋人,体现了作者很高的首创性和创造能力。”
     美国数学家、墨西哥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弗劳兰丁等发表文章指出:“以物元理论为基础的新学科可拓学是由中国数学家蔡文创立的,它经历了艰难的28年。可拓学研究处理矛盾问题或者不相容问题,是世界领先的科学,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信息领域、系统工程、管理和经济领域……”,“辩证处理将导致信息技术的革命——面向知识的可拓学将改革和影响网络文化。正如一些先驱数学家所做的,将重新定义数学的范围。”
       2005年,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以“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为主题的讨论会,对这项研究给以高度的评价,指出“研究者们建设了一门以解决矛盾问题为目标的新的横断学科。它在各门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成效,不在于发现新的实验事实,而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
       “亚洲和大洋洲的信息科学评估报告”向世界介绍可拓学,维基百科也一直把蔡文列为少数的“中国科学家”之一。台湾在2000年就把“可拓工程”列入学科名录,而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却至今不予理睬。
       “可拓论的研究将使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矛盾问题成为可能,使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成为今后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这样的“前无古人,也无洋人”的人却备受压制,因为此公也是“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
       据我所知,中国不只有屠呦呦,不只有蔡文,还有张呦呦,李呦呦,到底还有多少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勤勤恳恳掩埋在推动科学发展的洪流里,得不到承认,不得而知——
这不是个人命运的不幸,而应是国家之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92007.html

上一篇:水科学,不应当包括关于水的所有主题,等等
下一篇:我们的祖国仅有62岁?
收藏 IP: 124.117.91.*| 热度|

25 刘全慧 肖重发 姚俊强 武夷山 杨学祥 徐耀 温景嵩 王亚娟 周少祥 赵凤光 牛丕业 李朝晖 张利华 wgq3867 crossludo lihua246 zengfeng lkj2468 lijioiu mnbvcxz000 zaqwsxcde mko987 maclee mju765 zzzccv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