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用蒸发量和蒸发去向矩阵计算降水量的结果很好

已有 2523 次阅读 2018-3-14 13:15 |个人分类:水分循环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用蒸发量和蒸发去向矩阵计算降水量的结果很好

张学文(20180314版)本论题的20180310版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03366.html 

 

世界各地的降水的水分来源是地球的海洋与大陆上的水分蒸发。但是海洋与陆地蒸发的水分不一定在当地形成降水。蒸发的水汽会到处流动。于是每个地区的降水可能是本地蒸发的水分,也可能来自外地。

于是自然可以形成这样一个问题:本区域蒸发的水分中有多少在本地变成了降水,又有多少在何处形成了降水?

基于多年的世界范围的气象观测与合理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各个区域的年蒸发量是多少,也知道了世界各个区域的降水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可以问:本区域的蒸发量中有百分之几的水分在本地形成了降水,又有百分之几的水分在各大洲形成了降水?

体现各个地区(海洋和各个大洲)的蒸发水分分别有百分之几去了各大洲或者海洋的办法最好是给出一个对应的蒸发去向矩阵。

下面就是我基于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03366.html 进一步改进的海洋与各大洲蒸发去向矩阵(红字)。其有关说明也请参考该博客。但是这里经过修订的转移率,使得计算的降水量几乎与独立来源的降水量完全一致了。


总蒸发量

欧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海洋


1欧洲

3750

7

32

12

0

0

0

0

49

100

2亚洲

18522

5

33

6

3

3

0

0

50

100

3非洲

17344

5

14

21

0

0

0

0

60

100

4澳洲

4753

0

2.5

0

1.5

0

0

0

96

100

5北美洲

9712

0

0.5

0

0

17

16

0

66.5

100

6南美洲

16933

0

0

0

0

7

30

1.5

61.5

100

7南极洲

395

0

0

0

0

0

2

2

96

100

8海洋

424654

1.1

4.9

3.7

1.6

2.8

5

0.5

80.4

100

计算的降水量

6726.97

30715.77

20915.66

7421.407

15282.39

27874.56

2385.165

384740.4

496062.3


降水量

6570

30693.6

20740.8

7146.7

15544.5

27995.6

2382.9

384932.6

496006.7



欧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海洋


下面给出新版蒸发去向矩阵所求得的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也是来自文献)关系图。这个图给出的计算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的线性方程是通过0点的,而且的斜率=1,或者几乎=1的。其R平方=1.0.9995,体现了高相关。说明这个转移矩阵已经十分可信了。

 

 上图的横坐标的标题应当是计算的年降水量,x,立方公里

 

参考文献

大气水分循环方程,高原气象,2006年2期190-194页

《空中水文学初探》一书第8章,气象出版社,2010

我一次猜出的蒸发转移矩阵,就这么好?! 2017103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083165.html

对空中水平均水平行程的估算201311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41955.html 

降水来源-蒸发去向矩阵 201311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41957.html

201803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0336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03857.html

上一篇:昨天我国降水增加(20180313)
下一篇:昨天我国降水继续增加(20180314)
收藏 IP: 110.152.212.*| 热度|

2 周少祥 蒋大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