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密林的秘密 精选

已有 3582 次阅读 2019-9-21 11: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十一月二十三日,车过天水南行,约半小时车程,过稍子坡村两三公里处,到一山顶车生故障。司机修车,全车五十余乘客围守围观着,焦急焦躁着。
此地气候湿润,植树成林容易,路上下方斜坡均有成片人工林,以刺槐林和落叶松林为主,均为纯林,远处坡面见油松纯林,因不知何时能修好车继续行程,不便远离迫近观察不同林分,只能沿路走走看看。
入冬时节,落叶已尽,林内一切纵览无遗。路下方刺槐林可谓稠密,冠枝相接,郁闭度约在八九成间,株间距离平均不过两米,无行无列,随地就形自由分布,有高有矮,参差各异,树高多在七米以上。先是注意到林内一优势树,干形通直,树形高窕,随风微曳,若脱颖而出。其树冠下部侧枝稀疏,条条细劲利落,钭展直指;冠上部侧枝渐稠,个个精干,多挂着宿存的荚果。林内树木大多如此,强弱有别而已。想起有同仁不喜刺槐,称其干形扭弯曲曲,难成良材。其言之有理,寻常所见刺槐果如其言。今日所见大异寻常,其情其景,良材可待。进林细察,眼中株株上进,争高直指,即使弱株亦乃力争上游,不计其冠下部枝条细瘦欲枯,尽骋轻装之志。个别植株冠下部偶生一二粗大侧枝,与主干并驾齐驱,如将佐帅,不减竞势。
出林返回公路,注意到路边一行刺槐不同于林内。树形多粗壮胖大,高仅五六米;冠下树干粗壮,冠中主干不明;冠下部常见三四粗大侧枝,如兄弟分家一般瓜分主干长势向旁而出,斜上离主干不远便折弯平伸,至多近冠缘处折而上翘;枝又生枝,如同拖家带口另立门户。整冠呈球状,尽失争高上进之态。其间弱株则干曲枝残,萎靡不振。总之,路边林缘刺槐正与寻常所见略同。
回忆寻常所见刺槐,或者为行道树,或者因立地干旱而稀植,成林之初的郁闭度高者不过五成。林相残次者不过零散乌合,林相整齐者其植株冠下侧枝亦多发达强壮,果树栽培中称之为把门枝,有分减树势不利树形建成之弊。正像今日路边所见一般。其原因在于,稀植导致植苗成活之初,侧枝顶枝齐发,侧枝不受遮蔽,长势与顶枝相近而分庭抗礼,终而削弱全株高生长势头。湿润立地的密植林,植苗成活,很快接近郁闭,侧枝生长受遮蔽抑制,全株长势则集中于顶枝,使之尽力抢占制高点。因此,在激烈的阳光竞争之中,株株争高,枝枝上进。行道树、散生树、林缘树之所以失去上进心,关健就在于缺少对阳光的竞争性。
自由竞争的结果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使强者更強,弱者更弱,导致赢者通吃,败者退伍。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演化学说的理论基石。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由比提出“马太效应”一词,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竞争正是马太效应的真实写照。但是,竞争并不会造成“独木成林”,其所引发的强弱分化还要遵循“二八定则”:二成社会成员占有八成社会财富,或者说林分中二成植株累积八成生物量(木材)。
人工造林,每每违背自由竞争精神。选种育苗,分级植苗,所谓“合理密植,行列匀称”,更有大隔坡水平阶之类整地植苗,不过避免株间竞争而已,力求株株成材,实则株株把门枝早成,强者唯以贪攫水肥为能事,一派老气横秋势态;弱者灰头土面,各散怨天尤人之味,尽失奋勇争先朝气。
相传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价格要贵很多,渔民总是千方百计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种种努力都无成效,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途中死于窒息。但有一条渔船总能满载活鱼而归。船长严守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食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状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再无缺氧之虞。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造林也要鲶鱼效应。只要气候湿润,土壤深厚,立地条件足以支持树木竞争,就应尽量密植,不论苗壮苗瘦,不计行列,随地就形自由栽植,促使植苗一旦成活发枝就郁闭而竞争,各以其苗期蓄势配合环境力争上游,使林木株间及早分化强弱,胜者脱频而出,败者壮烈退场,让死亡这条鲶鱼始终在林中如影随形。播种造林更好,因为该法减少了育苗、植苗等人为选择环节,更有利于幼树强弱分化,尤其便于多树种混交和强化竟争。
竞争会大量淘汰弱者,为强者让路,看似极其残酷。其实,就那些被迫退场的弱树来说,它们毕意全力以赴地上进过,终生末曾茫然,生亦壮怀,死亦壮烈,尊严尽保,傲然铮铮,较之那些没有竞争的迷失于老气横秋或尤尤怨怨之中的散兵游勇,岂枉世哉?
2014,11,25于武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98874.html

上一篇:唐诗悯农新意
下一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收藏 IP: 103.232.144.*| 热度|

4 杨正瓴 冯大诚 晏成和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