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虫圈与懒蚂蚁

已有 1214 次阅读 2019-3-5 10: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追随是一种习性》(《视野》2003年某期)介绍,法国科学家法伯的“毛毛虫”实验:把多条毛毛放在花盆边缘,首尾连成一圈。在盆中心处撒放毛毛虫爱吃的松针,距离毛毛虫圈二十厘米。只见虫们一条跟着一条爬行,爬了一圈又一圈,谁也不甘心掉队,也没有一条离开队伍。就这样爬了七天七夜,虫们最终精疲力竭,饥饿而死。法伯因此记下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稍与众不同,便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小型绿洲旁边的一个村庄。在肯·莱尔发现它之前,该村从来没有一人走出过沙漠,该村因此认为不可能走出沙漠。莱尔不相信,尝试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只用三天就走出了沙漠。比塞尔人惊讶,原来该村每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前行,从来没有人另辟蹊径向北走。

拙思:幸而,就整个人类而言,不是毛毛虫圈,也不是比塞尔人。人类中总有一批人处在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交界处,百折不挠,奋力向黑暗的未知世界进发,尽管身后五彩缤纷,也从不转身。这批人就是科学家。科学家是一群未知世界的探险者,享受其中百味,即使穷途末路,也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不妨做只“懒蚂蚁”》(牛励耘,《知音》2005年初春号28页)介绍,在蚂蚁的世界里,总有一批懒蚂蚁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四处闲逛。科学家为此做了一有趣的试验,将这些懒蚂蚁全部捡出,只保留勤蚂蚁。然而,蚁群的效率竟然明显下降,不久蚁群中又分化出原有比例的懒蚂蚁。于是科学家继续试验,捡出懒蚂蚁,留下勤蚂蚁。最终揭开谜底:当蚁群面临危机时,懒蚂蚁就会挺身而出,带领蚁群寻找出路,渡过难关。原来这些懒蚂蚁之所以四处闲逛,是为搜集生存信息,以便指挥其他勤蚂蚁快捷准确地寻求生机。

拙思:由此看来,科学家就是人类社会中懒蚂蚁,他们衣食无忧、靠别人供养,属于有闲阶级,其任务就是思考问题,研究探索外部世界,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知识。科学家不能直接获得生活资料,必然靠社会供养,实质是以其研究成果向社会换取生活资料,是一种交易行为。

毛毛虫中没有懒虫,每条虫都自我主义地努力追随前行者,决不冒风险,甘心“随群生,随群亡”。蚂蚁王国有懒蚂蚁,懒蚂蚁为王国利益甘冒风险,努力探险,其前提是衣食无忧。懒蚂蚁不会考虑衣食,不会考虑名利,否则就成为了寄生虫。科学家就是人类社会的懒蚂蚁。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却把一群名利之徒塞进科学家行列,时不时用花样繁出的名利搔扰这个行列,甚至为之规定作业,更担心其中出现寄生虫、蛀虫。其实,从毛毛虫和懒蚂蚁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用名利供养科学家,实质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恰恰塑造出一个法伯型的毛毛虫圈,同时驱逐懒蚂蚁为独狼。

2003年8月1日、2005年5月3日记,2019年3月5日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65755.html

上一篇:车行记事
下一篇:文化类型与环境
收藏 IP: 221.7.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